2019年7月18日 星期四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


學佛的人肯定都具足堅固不動,他的信心堅固不動,願心堅固不動,他的行也是堅固不動,其心像金剛一樣,能破一切,而不為一切所破,叫堅固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我們的心,信、願、行都不會被外境干擾,我們有能力克服外面境界。順境、善緣不起貪戀,沒有一絲毫貪戀的意思;逆境、惡緣不起一點點怨恨。也就是說,無論什麼境界現前,都能保持一個清淨平等心,這叫功夫,這叫什麼?你念佛功夫得力了。還會被外面干擾,不得力。不但自修如是,幫助別人亦如是。到這個境界才真正是隨緣不攀緣了。起心動念就是攀緣,不起心不動念這是隨緣。隨緣沒有自己,攀緣有自己。那是無始劫來的習氣,攀緣是習氣,不好斷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  2010/10/14




 

我們怎樣幫助自己?最簡單、最穩當、最可靠的方法,是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弘法利生也沒有。弘法利生的事情要不要做,隨緣,有緣就做,沒有緣就不做。緣是肯定有,絕不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什麼?就干擾阿彌陀佛,我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,還有一大堆的這些雜念、這些煩惱習氣圍繞著阿彌陀佛,我們跟阿彌陀佛的感應就被障礙了。人隨緣才有真正的法喜,不能隨緣就有煩惱,「我做了好事,你為什麼障礙我?」他會有這個念頭生起來。一定要把這些念頭一掃乾淨,為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弘法利生亦復如是。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佛法,非法不是佛法,也就是講的世間法,世出世間法統統捨掉。為什麼?自性裡頭沒有世出世間法,世出世間法全是假的。這些道理,我們實在講,在大乘教裡面薰習這麼多年,才有這種印象,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;雖然斷不掉,常常能提起來。這就是幾十年的薰習,慢慢養成了習慣,這個習慣好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  2010/10/14


 

 
 
行是行為,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,言語是口的行為,動作是身的行為。行為有了錯誤,把它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。所以修行,我們再加幾個字進去就容易懂了,修正錯誤的行為,是這個意思。諸位要明瞭這些名詞的真實義,你就不會產生誤會。現在很多人誤會,認為什麼?念佛是修行、拜佛是修行、念經是修行、念咒是修行,是不是?未必!口念阿彌陀佛,心裡打妄想,那不叫修行,那哪裡叫修行?古大德所謂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那就是說他不是修行。真的用阿彌陀佛來修行,那是怎麼回事情?心裡有著阿彌陀佛,口裡阿彌陀佛,把所有一切雜念妄想統統放下,把它念掉,用一個來對付一切妄念,這是修行,這真修行。讀經是不是修行?是的,不讀經打妄想,我讀經就沒有妄想了,我這個念頭都在經文上,那叫修行。一面念經,一面想這一句什麼意思,那一段什麼意思,這不是修行,那還在打妄想,不過這個妄想是善的,不是惡的。不管你善惡,總而言之你是妄想,你是增長無明,為什麼?得不到定。依照這些方法修行,你得要得定才行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  2010/10/14




  

持戒,有很多人戒律持得很好,他是修行嗎?他自己認為是修行,「你看別人都不如我,我的戒持得好」,對那些不持戒的人,他看到就討厭,自己認為很了不起,增長煩惱。你看持戒本來是得定開智慧的,他持戒持得不錯,結果他得的是什麼?他得的是煩惱,得的是貢高我慢,得的是輕慢別人,錯了!所以修行兩個字,咱得要認清楚,能真正幫助你化解煩惱的、幫助你消除習氣的,這才叫修行。無論用什麼方法,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,你得會用,用這個方法確實,也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減輕,這叫真修行。修行的目的沒有別的,恢復自己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  2010/10/14



 
 
 
你看下面說的,「如理而行戒定慧,曰修行」。特別重要的是如理這兩個字,你要是不如理,修戒定慧都會走錯路,戒定慧都有偏邪,開的是邪慧,得的是邪定,那個麻煩就大了!說老實話,魔也有定功,千萬不要學佛學到魔道去了。有沒有這種人?有,不但有,而且很多。自古以來,開頭是好心學佛,最後學到魔。如何防止?永遠在正道上,沒有偏邪,那就要靠大乘經教。如果你要用自己的意思,我要想個什麼方法,比這經上所講的還要好,那就問題出來了。你講的方法比經典講得好,那你就成佛了,你不是凡夫;如果真的成佛,佛佛道同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你說你的方法超過佛,肯定是邪道。為什麼?真正成佛跟佛是平等的,沒有超越的。佛所證的像個圓一樣,你不能增、不能減,佛佛道同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  2010/10/14

 


 
 
我們今天求出世間的大道,一心想在一生當中真正擺脫六道十法界,這習氣不能有,有一點點習氣會造成你嚴重的過失。

這功夫在哪裡練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在這裡頭去練。真正修行他才知道,眾生對我的恩德多大!沒有他們,我到哪裡修。我每天面對的境界,修什麼?看自己的起心動念,我起的是什麼心,動的是什麼念頭,還有自私自利,還有名聞利養,不行!完全失敗了。前面講了,順境(環境好)、善緣(人緣好),不能有一點貪戀的心,這最容易生貪戀;環境不好,人都是壞人,沒一個是好人,練什麼?不生怨恨。換句話說,順境善緣幫助我們放下貪痴,這是三毒煩惱;逆境惡緣幫助我們放下瞋痴,貪瞋痴,從哪裡斷?從這裡斷。貪瞋痴斷了,所有一切煩惱都斷了,因為它這是三個根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  2010/10/14




 
 
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、工作裡面都是要來斷貪瞋痴的,那你就真會用功,你真會修行。提不起,幹起來是真不容易,淨宗法門裡面就教你提起這一句阿彌陀佛,那個念頭才動,貪瞋的念頭才動,這叫念頭初起,不怕念起,為什麼?習氣,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凡夫,怎麼會不起心動念?念頭才一起,阿彌陀佛,轉到阿彌陀佛上去,轉得快!第一念起來,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把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放下了。只有這句佛號,能夠堅持下去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肯定往生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永遠超越十法界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  2010/10/14



 
 

「即佛教中教、理、行、果四法中之行法」。經典是教科書,文字是教,世尊當年在世是用言語教,文字是言語的符號。馬鳴菩薩教給我們不要執著言語,換句話說,我們也不能執著文字。文字多少沒有關係,只要理說得透、說得明白就好,不要在文字上去操心。經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,知識分子,我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都有這個疑問,他翻的正確嗎?我們想想一篇古文,在學校念書的時候,一篇古文,同學有三、四十個人,老師說你們用白話文,把這篇文章寫成白話文,三、四十個同學寫出來的,沒有一個人是相同的。這不就是翻經嗎?那怎麼辦?只要意思對了就行。每個人翻的不一樣,意思對了就行,不必去執著它的文字,意思對了就可以,老師的評分也是用這個做標準。這就是佛法講的「依義不依語」,就這麼個道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  2010/10/14

 


 

人不能爭利,這個現在要是從因果上來說,利能爭得到嗎?利益要是真正能爭得到,釋迦牟尼佛會教我們爭利,孔子會教我們爭利;爭不到,命裡有的。因果教育裡說得好,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,你能爭得到嗎?人家做生意發財,命中有的,你命裡沒有,你再懂得那些發財的方法、理論都是枉然,你做生意虧本,人家做生意賺錢,命裡有!孔老夫子「五十而知天命」,心定了。你做官,做上什麼職位,也是命裡定的,你何必求?競爭是絕大的一個錯誤,是動亂的根源,不但社會動亂,地球上所有一切災難的根源。這是佛經上講得透徹,「境隨心轉」,境是我們居住的地球環境,隨著我們念頭轉,我們念頭善,山河大地樣樣都善;我們的念頭不善,山河大地全都壞了,道理在此地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六六集)  2010/10/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