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三集)


學佛從哪裡學起?紮根重要,不紮根怎麼行!根是什麼?根是戒律。現在佛教衰了,衰得等於零了,你說可悲不可悲!在家同修十善業做不到,出家的同修沙彌律儀做不到。十善業道跟沙彌律儀是最基礎的戒律,這個做不到,其他一切都沒有。像一棵大樹一樣,這是根,根沒有,哪來的本?哪來的枝葉?所以我們看到過去歷朝歷代的修行人,無論在家出家真的有成就。現在這些成就看不到了,我們細心去思惟、去觀察,他沒有根。從前的根從小紮的,你要是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,你就明白,這個古老的文明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。中國人懂得教育,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沒有別的,就是講教育,教育這一樁事情做好了,什麼事都解決了。就是教了好人,人人都是好人,什麼制度都沒有關係,再不好的制度,好人還是做出好事;再好的制度,不是好人,還是出毛病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三集)  2010/6/20




 
 
中國教育怎麼教的?母親懷孕就教,叫胎教,這是世界上找不到的。西方人用催眠術,把一個人催眠,催眠叫你回去,回到你的童年,你現在三歲、兩歲、一歲,你現在在母親子宮裡面,什麼樣子?讓他說出來,他都能說得出來。這才發現,胎兒在母胎裡面他有知覺、他有感受,他不是什麼都不知道,什麼都知道,頭腦清醒得很,母親的思想、母親的動作,他都有影響、都有感受。所以中國古人是講從胎教。小孩出生下來,第一任的老師是誰?媽媽。媽媽教什麼?教《弟子規》,不是教他念,母親要把《弟子規》做到,做給嬰兒看。他一出生,眼睛張開了,耳朵豎起來,他會看、他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了。所以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,這叫紮根教育,他根是這麼紮下來的。這個一千天,三歲,凡是不正當的東西不能看,不能給他看到,不能給他聽到,就是邪惡的東西都不可以,不能讓他接觸到。媽媽要把他看好,他所看到的、聽到的都是正法,都是純正的,他從這養成的。我們中國過去諺語有所謂「三歲看八十」,這一千天的教育到八十歲都不會變,那個根紮得多深、紮得多穩。六、七歲上學,上私塾,老師做榜樣給他看。父母做到了、老師做到了,他信心堅定。老師不但做出來給他看,還把為什麼要這樣做,把道理講給他聽,慢慢他都懂得了。這紮根教育,現在沒有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三集)  2010/6/20




 
 
我們想想看,咱們中國紮根教育至少丟掉了一百年,一個世紀,四代到五代。現在再恢復有一定的難度,但是不是不能恢復,能恢復,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很深。我們過去在湯池做了不到半年,效果卓著,這就證明傳統底蘊很深,人是有良心的,就是沒有人教他,沒有人帶頭,一教一帶,馬上就恢復。拯救今天的社會,化解衝突危機,真的要靠中國傳統文化,也就是要靠中國這個紮根教育。紮根教育三個根,這個諸位要知道,儒的根《弟子規》,道的根《太上感應篇》,佛的根《十善業道》。這三樣東西都很薄,文字都不多,紮根教育。你不從這上紮根,你就沒有辦法持戒,所以在家同修十善業道做不到。《十善業道經》講過,講得很詳細,做不到。為什麼?沒有《弟子規》、沒有《感應篇》。如果有《弟子規》、有《感應篇》,十善業道是駕輕就熟,輕而易舉就做到,原因在此地。今天我們不能責備任何人,每個人都沒過失,做什麼樣的壞事,都不能說他有過失,他沒有學。沒有學要加之於罪,這是很不道德的事情,所以要能夠原諒人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三集)  2010/6/20




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B 

 
求財,財從哪裡來的?這都是老師當年教給我的,財是從財布施來的。我們在現前看到這個社會上,有很多擁有億萬的財富,這是人命裡有的,他為什麼會有?過去生中歡喜修財布施,他這一生就得財富。為什麼這一生貧窮?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,不肯修,你命裡沒有財,無論你做什麼樣的行業,你都不會賺錢,命裡沒財。命裡沒有,現在我修因行不行?行,現在懂得,你就修財布施,歡喜布施,首先要有這個心,歡喜布施,歡喜幫助需要財的這些人,你都歡喜幫助他,愈施愈多,真的一點都不錯。老師教給我的方法,我用到今年用了五十九年,真的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你那個財源就沒有止境,像潮水一樣。絕對不能把財守在那個地方,一守就壞了,就變成死水,死水就不流通,你那個財就有限,這邊來了,那邊走。所以財叫通貨,它要流通,源源不斷,這多自在!聰明智慧是法布施,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。無畏是看到眾生有困難的時候,不安的時候,有恐怖的時候,你能夠幫助他,你能夠化解他的恐懼、他的憂慮,這一類都是屬於無畏布施。特別是我們的飲食,中國佛教提倡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,讓一切眾生見到我都不會害怕,我們會保護他,都能得到安穩。能夠真正發心照顧老人,孝養父母,跟父母年齡相當的人,都要把他看作是父母一樣的來照顧,這是健康長壽之道。現在這三樣東西誰都羨慕,誰都想,但是他不肯修因,那就得不到。所以你希望得到,你要真幹,捨財得財。所以「捨得」,這是佛學裡面的術語,你捨得愈多,你得到的愈多。可是捨得是兩重意思,第一個,你捨一定有得;第二個意思,捨得,把你得到那個也要捨掉,你可別保留,你要保留,那你就很有限,你就那麼多。如果你得到的也能夠捨掉的話,你得到就更多,後續來的沒有止境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

 

人與人之間怎麼相處?世尊教導我們有四法,人跟人的相處叫四攝法,這就好像現在講的公共關係法。這四法,第一個是「布施」,我們一般講結緣。這個布施跟六度裡布施意思不一樣,六度布施是斷煩惱的,是把慳吝的心布施掉,是這個意思。四攝法裡的布施,就是今天講的送禮、請客,禮多人不怪,跟人建立關係這是第一個手段,非常重要的。你要常常送禮,常常請客,這個關係就好了。第二個「愛語」,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,最重要的是交流。現在人講交流,真誠的相待,要多為對方著想,不要想自己。你能夠想到對方,這是真正的愛語,替對方來著想,對方要有過失,要知道規勸,這裡面都有善巧方便。所作所為是為眾生服務的,當然我們所接待的對象,也就是服務的對象。最後一條是「同事」,菩薩才能做到。我們現在不是菩薩,不是菩薩,那我們的同事只能夠說是同學,我們一同向佛菩薩學習,向聖賢人學習,這就對了。真正菩薩的同事,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了,但是那個不能學,我們學不到,我們學了,會被他拉跑掉,會墮落。所以這四攝法,我們做前面三條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;同事,僅限於跟聖賢一起學習,跟佛菩薩一起學習,這個沒有問題,這是接引眾生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 

 
 
我們如何能跟人相處得和睦,世間人講的是相親相愛,互助合作,這非常重要。一定要學著真正能夠尊重人,自己一定謙卑,尊重別人,關懷別人,照顧別人,幫助別人,這非常重要。特別是別人有需求的時候、有困難的時候,要照顧,真誠的照顧,沒有自利的念頭,沒有要求別人回報的這個心,這才是真誠心。我們對別人好,希望將來別人對我好,錯誤了;沒有這個念頭,只有付出,不求回報,為什麼?因為眾生跟我們是一體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

 
   
中國古人講的「黃粱夢」,這是傳奇小說裡面寫的一篇文章,這篇文章在過去國文裡面都有,在中學國文裡面都有,像我這樣年齡的人幾乎大概都讀過。這是一篇寓言,敘說一個秀才,名利心很重,在一個道觀裡面休息的時候,打個瞌睡,老道在他旁邊打坐,旁邊煮的一點吃的東西,就是黃粱,就是高粱米,小米。他的夢醒來的時候,在夢中已經幾十年了,夢到去趕考,考取了,以後中了狀元,做了官;喜歡的人都報了恩,不喜歡的也報了仇;到最後年歲大了,告老還鄉。夢醒來之後,黃粱還沒有煮熟。這就是說很短的時間,在夢中已經過了幾十年,人生如夢!實在情形也很彷彿。我們想到,當年剛剛學佛,很年輕,轉眼之間幾十年就過去了,真的像一彈指。早年我到香港來,邀請我的兩位大德,一個是出家的,一個在家的,出家的聖懷法師,兩位現在都不在了。那個時候我講經的時候的聽眾,法師很多,前面一排坐的全都是法師,幾乎大多數都不在了,人生苦短,三十多年。我記得我好像是五十歲的時候到香港來講經,好像一九七七年,一九七七年,五十還是五十一歲的樣子。時間過得太快,說是一百歲,一百歲我們現在感覺得太短了,一彈指而已,並不是很長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 

 
 
底下是「《德遵普賢品》」,這是第二品德遵普賢,「於一念頃,遍遊一切佛土」。這個我們現在做不到,可是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情,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如是,我們到那個地方,這個境界肯定會現前,什麼時候現前?應該說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現前,為什麼?阿彌陀佛大願裡面說過,十方世界,念佛生到極樂世界那些人,到極樂世界,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,這是阿彌陀佛的願文,決定不是假的。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?圓證三不退,依照經文裡面,《華嚴經》上說,圓教初住以上,分證即佛,也有一些祖師大德有這麼個說法,說七地以上,那還得了!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每天除了親近本師,不離阿彌陀佛,聽經學教,同時你能夠分身去參訪十方世界的諸佛。《彌陀經》上給我們講十萬億,十萬億它有表法的意思。因為佛講,極樂世界跟我們世界的距離是十萬億佛國土,說十萬億的意思,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去,你要想回家來看看,隨時都可以來,是這個意思。實際上不止,哪止十萬億!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你都能夠在一念頃分身去參訪。佛不是教我們修福修慧嗎?最大的福是怎麼修法?供養佛,你看你現在供養一尊佛的福報就不得了,你每天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你那個福報多大!這是修福。修慧是聽經學教,一尊佛給你說一句,你就不得了,你一天所學的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,那真是你恐怕只幾秒鐘就學完了。所以到極樂世界成佛快,成就無量智慧,成就無量的福報,證得圓滿的佛果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 


 

圓滿的佛果就是圓滿的福報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相好。這個地方能不去嗎?我們在娑婆世界天天受苦,冤枉!你要曉得,真正搞清楚了,巴不得趕快去,今天就去,那你是真的覺悟了。所以真搞清楚了,對這個世間不再留戀,這是真的,這個世間應該放下。如果要留戀,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再來,再來是菩薩身,再來不是業報,再來是什麼?乘願再來,幫助娑婆世界跟我有緣的眾生。你跟他有緣,他會聽你的教誨,你來教他,你來帶他一起去,那怎麼會一樣!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A


你看看,就在我們眼前,念佛往生的,給我們展示出瑞相,人家覺悟了,覺悟什麼?萬緣放下了。覺悟之後的樣子是什麼?真的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一句四字洪名,不說六字,阿彌陀佛,除這個之外,他心裡面乾乾淨淨,一無所有,什麼牽掛都沒有,他走得自在,走得瀟灑,真的走了,一點不是假的。他的鄰居、附近的人都看到他們家放光,他們家有異香,這都是在末法時期來給我們做證明的,真正覺悟了。覺悟的人不再幹傻事,覺悟的人不會給自己添麻煩,他覺悟了;覺悟的人也不會給釋迦牟尼佛添麻煩,這是正法久住。所以我們今天從解悟,解悟是有,沒有辦法走向覺悟,就是我們的自私自利沒放下,我們的名聞利養沒放下,我們對於五欲六塵的貪戀沒放下,我們貪瞋痴慢的煩惱習氣沒放下。雖然在大經裡聽明白、聽清楚了,在日常生活當中依舊是煩惱當家,不是覺性當家。覺性就是菩提心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

 

十方剎土,不能說哪個地方好,哪裡壞,不能說,沒有好壞。好壞不在外面,好壞在自己,自己要會修,這個境界太好了。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真正用功修的話,將來往生可以往生到實報莊嚴土。如果你不善學,你不會修,你在這個地方修的是凡聖同居土,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提升到實報莊嚴土,至少還要用十劫,用那麼長的時間。如果在這裡你真會的話,你這幾十年就超過極樂世界修行十個大劫。因為它誘惑太多,好事也有,壞事也有,你在這裡頭真正能夠修到不動心,不起心、不動念,看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無動於衷,你就成功了。清清楚楚是智慧,了了分明,慧;如如不動是定,不起心、不動念是自性本定。這樣的功夫念佛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,不是方便有餘土。真正做到不執著、不分別,在方便有餘土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有,用這句佛號壓住,不讓它起現行,這叫功夫成片,這叫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這我們得搞清楚。然後我們對於時間延促無礙真的明白了。所以提升自己的境界,你看看靠誰?全靠自己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

 
 
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業力變現的。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,那我們對自己要負責任,我們自己這一生的生活是幸福還是受苦難,與什麼人都不相干,為什麼?誰來做主宰?我們的意念,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,我們的念頭不善,那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要受苦,就得受難;我們的心地善良,沒有一絲毫惡意,那你到這個世間來是享福。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,這個道理要懂,與什麼人都不相干。換句話說,你求什麼人幫忙,幫忙的人都有限。求佛菩薩幫忙,佛菩薩保佑你,佛菩薩能不能做到?如果要能做到,我們今天這些苦難,他不能給我們化解,佛菩薩大慈大悲何在?不是假的嗎?你那個慈悲不是空談口號嗎?

  所以要曉得,佛菩薩幫不上忙,佛菩薩幫忙是相對的、有限的。真正做主宰是自己,我們自己肯幫自己的忙,佛菩薩忙就幫上,他才幫得上忙。你看淨宗所講的,阿彌陀佛真了不起,佛中之王,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是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,讚歎到極處了,他能不能幫助我們?能,帶業往生就是他幫助我們的。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的念佛真正有了功夫,他來接引的時候,佛光先照你,佛光一照,就把你的罪業消除,不是消除乾淨,譬如我斷了一品煩惱,佛光一照,就變成斷了兩品,他的忙只能幫一品。如果我們能把煩惱斷五品,他一照,也加持五品,那你十分煩惱就斷盡了。他是相對的,你有多少功夫,他能幫助你提升;你沒有,他一點辦法也沒有。如果你什麼功夫都沒有,他能幫助你,那我們這些人應該統統得度,不必修行,也不必念佛了,這才叫慈悲到極處。你看看,還得靠自己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 

 

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對我們的加持是什麼?講經教學,真的,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,就跟在教室的老師對我們的加持,一個道理。老師教了,我們自己不認真學,什麼都得不到。老師教導我們,我們聽明白,真正相信了,依教奉行,你就得到了。老師只能做到開示,悟入是自己的事情。開是開啟、是開發,是這個意思;示是示現,表演給你看。開是言教,示是身教,老師言教身行,做出榜樣來給你看,老師只能做到這個地步。學生要悟,看了之後要覺悟;悟了之後要向老師學習,要行,行你才能入進去。所以悟入,學生的事情,那個老師一點也幫不上忙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  


 
 
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恩德是相等的,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養育之恩,老師有教誨之恩。我們對父母要孝順,對老師要尊敬,孝親尊師,這是大德,這是所有一切德行的大根大本,中國幾千年對這個是非常重視,孝道跟師道非常重視。從前做老師的人很辛苦,老師的生活沒保障,不像現在國家立學校,老師每個月訂上薪水,有待遇,退休的時候還有國家照顧。以前老師沒人照顧,老師教學不收學費,沒有訂學費的,孔夫子給我們做了個示範,是接受學生家長的供養,是隨緣的,沒有定額的。學生家庭富有,多送一點,多供養一點;學生家境非常清寒,完全免費,有時候老師有多餘的還幫助學生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,社會上兩種人是最受人尊敬的,第一個就是老師,一生從事於教學;第二種是醫生,醫生是救人的,他不是賺錢的,他是救人的。一定是把人病治好了,救活了,在病患恢復健康之後,送一點禮給醫生,給大夫,都是隨分隨力,跟現在不一樣,現在完全變成商業行為。所以古人這兩種人在社會上都是很清寒的,物質生活不是很好的,最受人尊敬,他們是救人的,是來救世的。這個諸位要是看看古禮,你就明瞭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 

 
 
意念能轉變一切,這個意念的能力太大,意念是造物主,我從哪來的?誰造的我?意念造的,我的意念造我的這個人身。如果這個意念要是純淨純善,那還得了!你真的成佛了。第一個好處,身心健康,沒有疾病,老而不衰。年歲大,活個一百、二百歲,還像年輕人一樣,這是福報,從哪來的?你自己造的。佛告訴我們這個方法,你能把這個學會了,你就能造成。我在過去曾經說過,說過不少次,如果你真的會學佛,你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都明白了,方法全用上了,你是哪一年學佛的,你會永遠保持那個狀況。你三十歲學佛的,你年年都是三十歲,活到一百歲的時候還是三十歲;你二十歲學佛的,活到一百歲還是二十歲,你能把它保住。如果不能保住,這個念力就不稀奇,念力能造宇宙,我的身體還不得自在的話,還有障礙的話,那怎麼行?怎麼講得通?佛怎麼成佛的?靠意念,純淨純善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集)  2010/6/17


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十九集)


要依中國的傳統來講,中國傳統裡面講關係,五倫,大乘經裡面我們看十玄門,這裡面五倫講到究竟圓滿。關係多密切!我們的孝心才能達到究竟,父子有親的親愛,君臣有義的道義,都能做到究竟圓滿。再擴充到五常仁義禮智信,四維禮義廉恥,八德忠孝仁愛、信義和平。老祖宗傳統東西不就是這麼多嗎?每一個字、每一個條目它的境界都是遍法界虛空界。人真覺悟了,我們現在講磁場,中國人講氛圍,這個氛圍多好,這個氛圍全是性德、全是正氣,氛圍充滿這個,那就是佛菩薩的境界,至少是天道的境界。妖魔鬼怪所有這些邪氣決定不能夠侵入,自然就沒有了。妖魔鬼怪那些邪氣,與正氣相反的,邪不勝正,它自然就隱藏起來,不敢暴露出來。今天的社會我們所看到的全是邪惡,這個社會的磁場不好,讓每個生活在這個世間的人,怎麼曉得磁場不好?他沒有安全感,心定不下來,心總是惶惶不安,這就是磁場不好。什麼原因?我們把正氣喪失掉。我們是什麼樣的心?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這個習氣太濃,這是壞的習氣,這是與性德完全相違背的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十九集)  2010/6/16


 

 
 
如果我們有少數人,乃至於一個人,能有正氣,像佛法所說的,他居住這個地方,這個小範圍,磁場肯定不一樣。我見過,章嘉大師的磁場不一樣,李炳南老居士的磁場不一樣。特別是章嘉大師,過去老人家在世的時候,他居住的房子是一棟日本的花園洋房,前後都有庭院。你進入他的院子,你感覺那個氣氛就不一樣,你覺得那裡非常和諧、非常安詳。你跟大師坐在一起,縱然一句話都不說,你會捨不得離開,為什麼?享受那個磁場。那磁場從哪來的?從清淨心來的,心清淨、心平等,《無量壽經》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的磁場,在那個裡面坐的時候,你會生歡喜心。孔夫子在《論語》所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喜悅,那個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,是感受到真正高人那個德行,你感受的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十九集)  2010/6/16




 

我們的冤親債主。這些人來,不一定是什麼原因,他毀謗你、他侮辱你、他破壞你、他陷害你,你能不能忍?你要不能忍,你不是修菩薩行。害到極處的時候,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,叫忍辱仙人,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,把他凌遲處死,用刀把身上肉一片一片割,割死,不叫你好死。那是歌利王怨恨心,你是修忍辱,我看你能不能忍?用這個手段把他處死。割到快死的時候問他,你有沒有怨恨?佛說沒有怨恨,而且還告訴他:我將來成佛,第一個來度你。佛說話算話,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第一個得度、成阿羅漢的是憍陳如尊者,前世就是歌利王。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典範,沒有一絲毫怨恨,不但沒有怨恨,還有感恩的心。為什麼?他是來考試的,看看你忍辱到什麼程度,你畢業通過了,成佛了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原本成佛是賢劫第五尊佛,在彌勒佛之後,因為忍辱波羅蜜圓滿,他提前了,在彌勒菩薩之前他先成佛,彌勒菩薩退後了。提前成佛,你說要不要感謝歌利王?

所以我們遇到別人來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要感恩這些人,不能有一絲毫怨恨,他來考我,我知道我程度提升了。如果還有一點沒放下,那不行,還要重新來經過考試。一次考試就及格,你就不會有第二次,可是你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就參加不斷的考試,你在菩提道這個路上不是一帆風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十九集)  2010/6/16



 
 
 
如果真正修忍辱,是一帆風順通過,好事,不是壞事,問題就是你用什麼眼光去看,你用覺悟的人眼光去看就是好事。仁者無敵,仁者是菩薩,菩薩對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是敵對的,菩薩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,就對了。佛菩薩來考試我的,他表演的做種種惡事、造種種罪業,也是給你看的,看你能不能忍受?看你是不是能看得慣?你還看不慣,你還不行,功夫差遠了。

  這社會是個大舞台,每個人都在考你,每個人都在測驗你。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歷事鍊心。五十三參是我們現實的社會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有善的、有惡的,都讓你看,關關通過,以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看待,都是諸佛如來的示現。所以一生圓滿成就,就這個道理。我看到人,我這個看不慣、那個看不慣,不是他做錯,是我們自己有問題,他做的是對的。善財童子看那些行惡的人,他恭敬、供養,沒有讚歎。表演是善的、正面的,他有讚歎;表演是負面的、反面的,他只沒有讚歎,恭敬、供養、請教樣樣都不缺,他在學習。善的我要跟他學,不善的我看到我也要反省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統統是善知識。夫子講的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,三人行是自己一個、一個善人、一個惡人,兩個都是我的老師,這成就你自己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十九集)  2010/6/16




 
 
中國古人所說的逆來順受,古人又講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一定要有個信心,別人沒有過錯,過錯一定在自己。他為什麼不怨恨別人怨恨我?我一定有過失,一定有對不起他的地方。遇到這個事情認真反省,找出原因、消除原因,這個問題就化解了,決定沒有衝突。千萬不要認為過失在對方,那就錯了,那完全錯了。我這一生沒有得罪他,前世可能有。我們相信六道輪迴,我們有過去生,過去生中結的怨現在遇到了,他的怨恨心沒放下,他來報復。我們學佛懂得這些道理,我們就應當承受,打不還手、罵不還口,他罵我,恭恭敬敬聽,他罵累了他自然不罵了。我一直表示真誠、恭敬,沒有一點怨恨,這個怨結就會化解,這一點很重要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十九集)  2010/6/16




 

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我同意、我接受、我肯定它,這是這個意思。佛有的時候講的理很深,我們雖然不能理解,不懷疑,假以時日慢慢的就會懂了。所以學經教,古人教給我們的方法,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是決定有道理的。長時薰修就是你學一遍是決定不夠的,幾個人能一遍開悟?有,像惠能那樣的人一遍就開悟了。太少了,這是我們學不到的,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複。我讀書有個習慣,重要的這些學習的課程,我至少是十遍,這是我一般的標準,要學十遍,聽要聽十遍。在從前沒有這些錄音帶、錄影帶,沒有這個東西,哪個地方有講這個經我就去聽,聽的遍數愈多愈好。我聽李老師講「佛學概要」,我聽了十一遍,他每一次辦班都要講這個課程,我都去聽。十一遍聽下來我都會講了,可以不要用書本我就會講。不重複不行,這個經至少要十遍以上,重要的經典我差不多是聽三十遍,才真正能體會,遍數少了不行。所以學佛不得利益,沒有別的,遍數太少,薰習的時間不夠,真正長時期薰習,自自然然就明白了,自然就相應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十九集)  2010/6/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