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十六集) B


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的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個專字就是都攝六根,你要不都攝六根,你怎麼專?你不專了。你都攝六根,你才能專。淨念,這個淨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。淨念相繼,相繼是不間斷,無有間斷。跟大勢至所講的字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我們也照這個學,怎麼學都學不像,問題在哪裡?最明顯的這個障礙,我們相信不真,裡頭帶著有懷疑,你看還想學這個、學那個,那不就有疑嗎?真正不懷疑的時候,我就這部經一門深入,其他的都放在旁邊,就像蓮池大師所說的,「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,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」,這才叫專。真放下了,一心歸命《無量壽經》,一心歸命阿彌陀佛,這才能成就。所以這有懷疑,你想這個、想那個,有懷疑,夾雜,不專。早年我在美國,住德州達拉斯,有個同學尹建維居士問我一個問題,他說:淨空法師,如果《大藏經》這麼多,讓你只選一部,你選哪一部?我一點考慮都沒有,我說我選《彌陀經要解》。我這麼多年是居無定所,自己沒有道場,所以隨緣,人家請我講什麼經,我就去講什麼經,所以講了很多。假如我自己有道場,我自己能做得了主,我自己不到外面去走動,我在道場我只講一部經。一部經講一百遍、講一千遍,那不就成了阿彌陀佛!何必還要講這個、講那個?沒有這個必要。專講一部經的,古大德有,我名字記不得了,好像他一生講《彌陀經》講了兩百多遍,他不講別的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十六集)  2010/5/11

 


 

這些年來,我們看到有真正發心的,有真正用功、很精進的,但還是沒有看到修學的效果。什麼原因?我們細心觀察,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缺失了基礎的教育,紮根教育,缺這個東西,所以敵不過境界。現在境界的誘惑,裡面有煩惱,外面有一些不善的東西在誘惑我們,五欲六塵敵不住,所以你的心靜不下來、定不下來,心隨境轉,這就糟了。起心動念還是搞六道輪迴,與信願行不相干,沒想到;早晚課的時候想到信願行,課誦完之後就忘掉,還是貪瞋痴慢疑,這怎麼能成就?

祖師大德在此地給我們一個定心丸,過去造的過失不怕,昨天造的也不怕,昨天也過去了;從今而後我再不造了,我一定要依照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的教誨,我認真修學,別人學不學與我不相干。對待別人像對待佛一樣恭敬,那你就對了,普賢行你就做到了。普賢行第一條就是把一切眾生都看作真佛,「禮敬諸佛」。我們對一切眾生恭敬,就像恭敬釋迦牟尼佛一樣,就像恭敬阿彌陀佛一樣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對人如是,對小動物也如是、對花草樹木也如是、對山河大地亦如是,你有福了,你真的覺悟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十六集)  2010/5/11


 

 
 
能吃虧,能接受羞辱,能接受無故的傷害,沒有關係,消自己的業障,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,好事,不是壞事!這要真正有一點智慧,不但沒有怨恨心,生感恩的心。為什麼?他來考試我,看我忍辱功夫到什麼階段,我心裡還有一點怨恨,我就曉得我功夫還不夠,我是勉強忍受的;功夫真正夠了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,一絲毫忍受的那個念頭都沒有,充滿感恩,你境界真的提升了。這些日常生活當中這在修行,修正自己錯誤行為,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提升你品位的條件。你沒有這個功夫,你到極樂世界品位下;有這個功夫,品位就一直上升,你說多好,怎麼不感恩!要有怨恨的話,那好,西方去不了,你往三途去了,那就錯了。要覺悟,要聰明,不幹傻事。所以具足信願行,具足六波羅蜜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十六集)  2010/5/11





 

在行為上,日常生活行為、處事待人接物,要學什麼?要學「看破、放下,自在、隨緣」,最後「念佛」,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!頭一個講看破,看破什麼?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。我們不是自己有能力明白的,我們是從經教薰習明白的,我們相信經教裡每一句話都是佛的真實言語,決定沒有欺騙我們的,我們相信他。我們知道宇宙的真相,放下是應該的,執著是不應該的;不分別是應該的,分別是錯誤的,你就肯放下了。自在才隨緣,隨緣就自在,不必堅持自己的成見,別人說得很好,我們讚歎,我們隨喜,多快樂!先學我隨順眾生,普賢菩薩教給我們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你先做這個,別人所想的、所做的沒有大錯,都可以隨喜;重大的錯誤,你的意見也要委曲婉轉提出來,給大家做參考,人家能夠歡喜接受。人家歡喜的人是歡喜謙卑的人,你東西是好東西,如果你的態度、姿態很傲慢,是好東西人家也不接受你的。我們是希望事情能做好,大家能夠都得利益,何必要自己居功?何必一定要自己的?沒有這個必要。自己,真的你不知道那個謙卑的那種快樂、那個受用,你真正做到了,確實法喜充滿,夫子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你能夠得到法樂。那個貢高我慢,自視很高,那裡面帶著煩惱,你會帶來痛苦,你不會快樂,這就是你不會心平氣和。謙虛永遠保持心平氣和,浮躁裡面肯定是貪瞋痴慢,這些都要懂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十六集)  2010/5/11



 
 

總的沒有離開前面講的原則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,給你講到最後,只要具足這個,無論什麼人全是當機。能不能成功?我們還得補充的就是,你能不能萬緣放下。就是帶業不能把娑婆世界帶去,這不可能的,你得放下,你才能去得了;你要不放下,你就去不了。帶業真是講到絕頂了,你一口氣還沒有斷之前,那個業都能帶;斷氣那個時候不能帶業,就是最後一念我不帶業。一念之前我還發脾氣、發牢騷,沒關係,最後一念只要你心平氣和就去了,你看看這還得了!這個法門無比殊勝、奇特。

  可是要曉得,理上、事上真的是這樣的,可是不容易!有人那個怨恨死不瞑目,那就沒有辦法,那就去不了;有人情執,親情就是放不下,那就沒辦法。所以這個必須要看破,順逆境界,在這個裡頭去練,這就真正練功夫。順境沒有貪戀,逆境沒有怨恨,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,那什麼時候往生都行,那就真正得大自在,這真叫成佛!清淨平等覺得到了,就叫做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。這經上有,佛問阿難尊者:你想不想見清淨平等覺?就是阿彌陀佛。所以我們要是把清淨平等覺學到了,我們跟阿彌陀佛心相同,四十八願,願相同,四十八願變成一願,普度眾生。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展開來是四十八,歸納起來就是一條,真正想幫助眾生,真正想成就眾生。幫助眾生什麼?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這個重要,其他幫助都是不究竟的,只有幫助他開悟,這是真的究竟,真正的圓滿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十六集)  2010/5/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