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裡面包括三種,起心動念,這是意的行為;言語,是口的行為;身體一切動作,這是身的行為,行為再多,總不外乎身口意這三類。如果我們的思想言行發生錯誤,佛家,特別是大乘,標準是自性,也就是法性,與自性法性相應的,這是正確的,正當的行為;與性德相違背的,那就是錯誤的行為。正當的行為是健康的,對自己來講是身心健康,我們常講家庭和睦、事業順利、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這是從近處來看,修正行為所得的好處;要從遠大的來看,我們的心行會影響我們周邊的環境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,會影響花草樹木,會影響山河大地,會影響到整個宇宙。為什麼?大乘佛法裡頭有兩句話非常重要,那是最高的原則,是諸佛如來親證的,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真理,諸佛如來親證的。這就是講,「相由心生,境隨心轉」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教學,無論是在此界他方,我們今天講的不同空間維次教化一切眾生,總離不開這兩句話。這兩句話如果我們參透了,真明白了,我們自己的問題解決了,宇宙之間問題也解決了,真不可思議!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四集) 2010/5/9
空間維次,科學家告訴我們,從理論講它是沒有數量的,無量無邊,所以只要你能夠突破。科學家不知道空間維次怎麼來的,佛知道,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變現出來的。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空間維次全部打破了,全部打破之後你的能力就大,你睜開眼睛,你能看到遍法界虛空界,不需要用望遠鏡,這些科學儀器統統不需要用,你能看到其他的星球,看到星球就好像看到我們面對面一樣,那麼清楚。其他星球裡面,距離我們無限的遙遠,他們在那裡什麼音聲,我這裡聽得清楚,他有這種能力。本能,我們在《還源觀》上講到的,它有三種周遍,第一個,念頭一起,周遍法界,第二個出生無盡,第三個含容空有。這種能力還得了嗎?不可思議!不需要用任何儀器。所以佛沒有別的,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或者講統統斷掉了,他的能力完全恢復。所以他所講的都是現量境界,就是親眼所看、親耳所聽,那當然真實,不是推測,不是妄想。而且佛告訴我們,我們也有這個能力,只要我們肯放下,我們就恢復了。所以這是科學,科學實驗,你試試看,你放下放下看看,你一放下,這個能力真的恢復,這不就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嗎?所以凡夫日常生活,生活在哪裡?心浮氣躁。心浮氣躁是怎麼造成的?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,只要有這些東西,你自性裡面的智慧、德相完全不能現前。所現前的是什麼?現前是扭曲的現象,煩惱現前,災難現前,就這麼回事情。這是修行最高指導原則,要知道!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四集) 2010/5/9
淨宗修行就是四種念佛,四種念佛有難有易,所以難易差別很大,淺深好像不一樣,其實理事不二,淺深相即,淺中有深,深中有淺,這都是事實真相。而這個事實真相,在此地雖然是講我們念佛功夫,其實八萬四千法門,乃至於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統統用得上,就是這個道理。若是圓人看來,稱名暗合道妙。稱名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道妙是什麼?道妙是性德。稱名很淺,人人都會念,三歲小孩都會念南無阿彌陀佛,道妙是什麼?道妙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稱名,老實念這一句佛號,念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就成佛了,你就得到最高、最圓滿的成就。為什麼我們這些人念了一輩子,念了幾十年,還離不開煩惱?為什麼?那是因為你不會念,你不了解念佛的道理,你不懂得念佛的方法,所以你合不了道妙。如果你會念,你懂得道理、懂得理論、懂得方法,那念佛這個受用就不可思議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四集) 2010/5/9
極樂世界跟我們世界做個比較,為什麼人家世界那麼好?沒有別的,那個世界居民皆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,不就這麼回事情嗎?我們今天回來想想,看看地球,正恰相反,我們地球上是上惡之人俱會一處,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,這還得了!神聖的教誨拋棄了,說它是迷信;聖賢人的教誨那過去了,不合乎時代,不合乎科學,都不要了,毫無忌憚,任意去作惡。倫理道德不能規範你,法律也不能規範你,政府也管不了你,皇帝對你也無可奈何,最後怎麼辦?最後是山河大地它生氣,它來報復你,你有什麼辦法。所以我們細讀這些大乘經教,對這些因因果果事情全都搞清楚、都明白了,眾生的共業,沒有辦法,我們跟他講,他也不聽。但是我們天天還在此地講,叫佛度有緣人,我們用電視、用網路,到這個時候他打開這個頻道來收看的,這是有緣人。真的明白了,回心向善,再不敢作惡了,別人對我不好,我也不在意了,原諒他了,不能跟他作對。跟他作對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不是好事情,不如一筆勾消,這個多自在。毀謗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陷害我的人,統統一筆勾消。他們都是菩薩,他們都是我的恩人,為什麼?替我消業障,好事!提升我自己的境界。順境、善緣,不起貪戀;逆境、惡緣,不生瞋恚,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這就上升,不斷上升。所以他們是菩薩,示現這個境界幫助我提升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四集) 2010/5/9
如果你受不了,順境裡頭起了貪心,惡境裡頭瞋恚,那些人就是魔,為什麼?他把你送到地獄去。外頭是不是真有佛、有魔?沒有!我們一念正確的態度去對他,他都是佛;要是反常的態度,怨恨對待他,他們都是魔。所以境界裡頭無佛亦無魔,全是我們自己善惡的念頭,我們善念起來了,全是佛;惡念起來了,全是魔。魔不在外頭,在你心裡頭!天天接近佛法,天天學習佛法,整個宇宙全是佛,一個魔也沒看到。如果離開佛法,你跟這個社會去學,現在電視裡殺盜淫妄、暴力色情,你跟他們學,那你六根接觸全是魔,要懂這個道理。真搞明白之後,我們的心態恢復正常,山河大地、一切眾生無不是佛菩薩、阿羅漢。極樂世界在哪裡?就在此地。當我們自己功夫還不夠,沒有這麼深的定力,沒有這麼好的智慧來轉變我們的境界,那怎麼辦?少接觸,負面的少接觸,正面的多接觸。「汎愛眾,而親仁」,佛菩薩是仁慈的,宗教裡面神聖是仁慈的,那些神職人員是仁慈的,跟他們多親近,向他們學習,那就好。在現前這個世間,我們還是過一種非常幸福圓滿的人生,這就是佛家常講的,共業裡頭有別業,別業裡頭有共業。如何化解劫難?對自己來說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對自己,老實念佛,用持名念佛,暗合道妙;對社會一般大眾,決定要修六和敬,自己學謙卑,學恭敬別人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四集) 2010/5/9
阿彌陀佛證得究竟圓滿,我們念這一句佛號,目的在哪裡?希望我們跟阿彌陀佛一樣的證得圓滿,這就對了。能行嗎?行,只要你用這一句阿彌陀佛,把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取而代之,就成功了。念頭才一動,阿彌陀佛,全歸在阿彌陀佛上,不要讓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冒出來。用這句佛號把它壓住,把它控制住,久而久之沒有了,不知不覺你就成阿羅漢、成菩薩、成佛了。念念無量覺,覺而不迷,就這個意思,你得會念。一有執著,我迷了,阿彌陀佛,回歸無量覺。一有分別,我迷了,這一起心動念,我迷了,用什麼方法破迷開悟?一句阿彌陀佛,真管用,真有效!不要被別人騙了,現在這個世間騙人的人太多太多了,妖魔鬼怪到處都是,你不跟佛走,你跟誰走?千萬不能跟鬼神走,千萬不能跟邪魔走。首先你要有慧眼,你要把人把事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才不會上當。所以所有名字,這就是六字洪名,一一不虛,究竟成就,蓋其所召,所召就是感應,皆極真故,它與自性相應,它跟別的不相應,跟自性相應,跟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相相應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四集) 2010/5/9
念佛確確實實能滅罪,不管它明顯不明顯,滅罪是肯定的。我們的罪滅不掉就是那一邊滅,這一邊又生,所以永遠滅不掉,道理在此地;那一邊滅,這一邊不生,就滅掉了,一定要曉得。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沒有別的辦法,老祖宗教給我們的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問題解決了。你真有耐心,真有恆心,守住一門,定!心定在這一部經上,把這部經好好的去念十年,心定了,沒有別的雜念,效果就出來了。這個經,我們看看古來大德為我們所開導的,真正是佛門第一經。真正可以代表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,住世八十年,講經說法教學四十九年,第一部經是什麼?這就是第一經。這一部經能代表一切,只要你肯相信它,你真正受持,放下萬緣,一心讀誦、稱念,你的成就就非常非常的快速。確確實實快速的成就,那就是你業障消除了,你智慧現前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四集) 2010/5/9
我們這個世間人,現在求的是什麼?就是要求有知。那不是般若,那求的是什麼?知識,知識有知,有所不知,它不是圓滿的。無知是什麼?無知是清淨心,清淨心生智慧。有知是什麼?妄想雜念,佛法裡面講所知障。所知障生什麼?生知識,不是智慧。清淨心生智慧,分別執著心生煩惱,不一樣。所以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,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,沒有後遺症;知識能解決一些問題,可是後遺症一大堆。現在這個社會,普遍在追求知識,智慧沒人求。求智慧的人,身心清淨,你看他的現相,淡泊名利,他的心是定的,他的言語是定的,他的行動是定的。佛經上形容他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他永遠是靜觀法界,他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。所以在中國古代,這些達官貴人遇到難題了,不能解決,找誰去?找道長,找和尚,向他們請教,他們真的能幫助他解決問題。這符合中國一個諺語,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他們這些人旁觀,旁觀是什麼?沒有利害得失,他看得清楚。你為什麼看不清楚?你有利害得失在裡頭,你的思考裡頭夾雜這些東西,夾雜利害得失,所以你就看不清楚了。那些人利害得失與他完全不相干,所以他是純客觀的看法。你看不清楚,你主觀,主觀就是你有成見;他沒有成見,所以他看得清楚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這不是迷信,也沒有什麼玄妙,很簡單。持名暗合道妙,就是甚深般若,根本智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四集) 2010/5/9
大勢至菩薩講的這個念佛方法,一點都不錯,「都攝六根」。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萬緣,眼所見的放下,不放在心上,耳所聞的也不放在心上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不要向心裡面放,這叫都攝六根。不是叫你不看、不聽,不是這個意思。我們凡夫見聞覺知都放在心裡頭,一放在心裡頭,心裡頭立刻就起了分別執著,心就被染污了。要學的是什麼?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也就是說,決定不要用心意識,那就跟菩薩沒有兩樣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四集) 2010/5/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