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B


「縱貪蔽過是一病」,這個貪欲已經是錯了,還要放縱,那還得了嗎?無止境的貪婪,這愈陷愈深。過要懺悔、要改過,不能掩飾,這個蔽是掩飾,過失掩飾不讓人知道,這是病,你那個過愈積愈深,先是小過,慢慢就變成大過,錯了。我有過失,別人批評,好事,為什麼?報掉了,現前就報掉。我們對批評的人要生感恩的心,這是對的;如果是怨恨,那麻煩大了,那到來世都解決不完。學佛最大的好處就是警覺性高,眼光看得遠,不是看這一生,更能看到來生後世,知道因果,知道禍福是怎麼來的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

 

「毀人自譽是一病」,這個也是常常發生的,最重要的我們自己有沒有犯?有沒有毀謗別人?有沒有讚歎自己?自己有一點好事,唯恐別人不知道,這一條在佛法裡叫「自讚毀他」,意思完全相同。自讚毀他在菩薩戒裡是重戒,佛是嚴格制止的,不許可的。對別人要讚歎,普賢菩薩教我們「禮敬諸佛、讚歎如來」,別人有好處,我們要讚歎;別人有缺點,有不善的地方,決定不能說,決定不能批評。規過好朋友,有這個責任,要在什麼時候?沒有第三者看見、聽見的時候勸導他,勸他改過自新。而且勸導最多是兩次,不可以有三次,兩次不聽不能再說,再說就變成冤仇,這點很重要。一個歡喜接受別人勸告的人,聽了之後真能改,那這個人你要好好照顧他,要常常規勸他,他能成聖成賢。別人批評心裡面不高興,這就不能再說,不要跟他結冤仇,這做朋友之道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
 

 
 
下面這一條,「擅變自可是一病」,這個問題也非常嚴重,古聖先賢立下來的規矩,我們自己把它改變,要不要負因果責任?肯定要負。中國古聖先賢立的這些法則,就是現在一般宗教裡面講的真理,不能改變。《三字經》裡面前八句,幾千年來,老祖宗、古聖先賢對後人教學的原理原則,能改嗎?一改問題全出來,這擅變自可是現在人的大病。古人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,「貴以專」,現在人都沒有照這個原則去做,學得太多、學得太雜。特別是有些年輕的父母沒有教小孩的經驗,望子成龍心切,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出人頭地,什麼都會、什麼都學,這小孩很可憐,他負擔不了,他學得很痛苦。現在我們常常聽到小學生自殺,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事情,他為什麼會自殺?他太可憐、他太苦了。這都是什麼?父母的過失,不會教。在古代小孩上學只學一門功課,「貴以專」,幾千年來都是這樣的,這一門功課沒有學完,不能學第二門。現在可以同時學七、八門,這還得了嗎?這不得了!中國古人學東西是一門,一門學好了才可以學第二門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 


 
 
再看看他講的藥,頭一條講「體弱性柔是一藥」,這個不是太上老君叫我們身體要衰弱,不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弱是對於面對著強,我們表現得太剛強這個不好,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和諧,性情要柔軟。實在講佛法裡面,你看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四德,第三條講「柔和質直」,體弱就是質直的意思,待人接物要柔和,質直就是真誠,對人要有誠意。不能夠用強勢的態度對人,要用柔弱這樣的態度,別人歡喜。現在的話說,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姿勢都應該低一點,弱勢是這個意思。不能用剛強,言語忌諱用命令式的,這人家聽了很刺耳;縱然是自己的下屬,你能謙虛,別人會把事情辦得更好。最忌諱的是大聲叫喚,不好,別人表面上服從你,心不服;你要能叫人心裡服你,所謂心服口服那就成功!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
 
 

「行寬心和是一藥」,實在講這些藥對我們來說,修身有利益,修身養性,身心健康、家庭和睦、事業順利,這些藥統統能幫助你,社會的和諧、世界和平,它真好。行要寬,寬厚,行是行為,叫寬宏大量,心要和諧,這講和平。平等它才有和,平是因,和是果,待人不平,這個和是決定做不到。「動靜有禮是一藥」,禮非常重要,有禮,別人尊敬你、別人敬愛你,真正得利益、得好處是自己。「起居有度是一藥」,生活有規律這是藥,這健康長壽之道。「近德遠色是一藥」,親近有德行的人,遠色,男子對女子要遠一點,女子對男子也都要遠一點,這是藥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

 

  「除去欲心是一藥」,這個欲是欲望,欲望人都有,沒有欲望你就不會到人間來了。人間這一界,在佛法叫欲界,所以他沒有欲不會到欲界來,他到色界去了、到無色界去了。欲怎麼辦?愈淡愈好。人最重要的欲望是生活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表演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真的把欲望減到最低的限度,守在這裡他就不動,一生不改變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七十九歲圓寂在樹林裡面,不是在房子裡頭,與大自然為伍、為伴侶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 


 

「推分引義是一藥」,這個好,特別是對財物,在分財物的時候能夠退讓,不要去爭。我們現在看到的,很多老人過世了,子女多,兄弟姊妹分家常常鬧到法庭,這個不義,怎麼對得起老人?老人要是看到這個現象,怎麼不傷心?古人從小受過好的教育,倫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,他們在分家的時候個個謙讓,都希望別人多一點,自己少得一點;雖然分家,他的親情永遠團結在一起,這個好!所以古人分家不貪財,怎樣將自己同胞兄弟姊妹都照顧好,能力強的,財物少分一點,他有工作能力;能力弱的,希望多分一點給他。他有道義、有愛心,彼此互相照顧,這是對的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
 
 

「不取非分是一藥」,非分是什麼?不應該得到的決定不能取。非分之財也叫不義之財,你要是貪得會有災難,眼前沒有看到災難,禍根種下去了。在因果律裡面講,你現在有福,所以種的這些惡因,現前不會有報,等到你福享盡,災難就現前。實在說人人都有冤親債主,冤親債主從哪來的?過去生中結的,我們現在不記得,他沒走,他跟在後面。這一生所造作的,佛法裡的警告很多、很嚴重,你吃牠八兩,你將來要還牠半斤。我們吃肉,不能不負因果責任,尤其是自己殺的,被殺的動物牠也是一條命,牠能夠甘心情願把肉供養給你嗎?那就沒事,甘心情願。如果不甘心、不情願,牠能沒有報復的心嗎?我們看到過,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,農家都養這些畜生,養雞、養豬這是最平常的。你看逢年過節殺雞,那雞情願嗎?到處亂飛,那逃命!殺豬的時候,你說豬喊的聲音多悽慘、多可憐。那是什麼?不懂得因果報應,幹這種傻事。佛知道眾生肉食斷不掉,所以勸人吃三淨肉,這是不得已!三淨肉是什麼意思?沒有看到殺,這頭豬被宰殺的時候沒有看到,也沒有聽到牠叫的聲音,第三個牠不是為我殺的,這叫三淨肉。我們到市場去買來的,都屬於三淨肉,絕不能宰殺。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常說,「聞其聲不忍食其肉」,聽到殺的時候,牠那個叫喚悽慘的音聲,怎麼忍心吃牠的肉?所以不取非分這是藥,這是應該的,非分之財、非分之物都不可以隨便佔有,乃至於控制都不可以的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

 
 
下面一句說,「雖憎猶愛是一藥」,雖然厭惡他、討厭他,可是依然能夠愛護他,這是慈悲心、憐憫心。這個人不討人喜歡,這裡頭因素很多,最重要的是他的業報。造的這些業報,明白的人、有修養的人應該要原諒他,凡是這些人在社會上得不到別人幫助,因為不討人喜歡。所以真正仁慈的人,他看到不忍心,還是憐憫他、幫助他、照顧他,這是德行,我們一般人講積德這個很重要,應該要學習。這一篇可以說是彌補《感應篇》,讓《感應篇》更圓滿,我們修學得真實利益。這是這個文字裡面,「欲治諸病,當備種種眾藥」,我們看到太上老君這篇文章,我們深有所感。老君教導我們,能用這篇文章來反省,我們有沒有病?再看看他講的這一百種藥,我們有沒有?這一百種都是幫助我們身心健康,幫助我們家庭幸福、工作美滿,利益太多了,應當學習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