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八十六集) B


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,漢武帝想治理國家,教老百姓,那時候諸子百家,用什麼人的方法來教?董仲舒推薦孔孟,漢武帝接受了,所以就做為國家教養人民的主要的一個理念,用孔孟之道,尊孔子為萬世師表。孔子在世作夢也沒想到,如果想到這樁事情,何必去做官?何必去周遊列國?教學多好!這個事情有人想到了,釋迦牟尼想到了,你看他三十開悟,開悟之後不做國王,就教學,教四十九年,七十九歲圓寂的。聖賢人所走的路,這條路在佛法叫成佛之道。孔子是到晚年不得志,他一心是想做官,展示他愛國愛民的理念,沒人用他,迫不得已回到老家去教學。回老家那一年,六十八歲,七十三歲走的,教了五年。你看五年的教學,萬世師表,這是聖賢事業。在印度是成佛之道,在中國是聖賢事業。不是聖賢人見不到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八十六集)  2010/7/21

   


 
 
這個路子,在現在來說,是很難走,你沒有決心、沒有毅力,你不能吃苦,你走不通。不但吃苦,還要受盡屈辱,你才能行得通。我走這個路走了五十九年,很多同學知道,不是好走的,七十歲以前,找麻煩的人總是特別多。七十歲之後,好一點,因為七十歲了,快要走了,孔子七十三歲就走了,七十歲差不多了,算了吧!大家就饒你,七十歲以前人家不饒你。所以這是,這條路也很難走,走出來之後,你就成佛成菩薩、成聖成賢了。你要是不能吃苦,別人的障礙、障難,實在講不是別人,是自己。別人無論是毀謗也好、羞辱也好、陷害也好,那都是重重關卡,考試!你要是通過,那些都是好老師。沒有那些人,你怎麼能磨得出來?你怎麼能成就你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?都從這關卡上過來的。過來之後,對那些人感恩!沒有他,你怎麼成就?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八十六集)  2010/7/21


 

 

古今中外說一帆風順成就的,絕對找不到,哪有那種人?佛都不行。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,多少人找麻煩!裡面六群比丘,家裡不和,他的這些弟子當中,有問題的很多,外面叫六師外道,內外夾攻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,如如不動,用定、用慧,把這些障難都給化解了。我們今天想求學,難,自古以來沒有例外的,現在這個時代尤其困難,沒有忍辱功夫,沒有布施、持戒,這三樣是基本,得忍辱,沒有你就不會成就。真正發心,在困難現前的時候,我們只有求佛,佛力加持,自然有好心人來幫助我們,來護持。可是我們自己心念要端正、要堅定,有絲毫偏向名聞利養就完了,這是什麼?這是自己的業障,多少人敗都敗在這裡,真的,幾十年功夫毀於一旦,很可惜!這一毀,又去搞輪迴了,那又不知道到哪一生、哪一劫,你得人身,再遇佛法,再來,看看你那一生能不能通過。哪一生能通過,你哪一生就成就。順境裡有絲毫貪戀的心,完了;逆境的時候有一點點怨恨的心,也完了。你要想成功,只有一個心,感恩。順境、善緣,感恩;逆境、惡緣,還是感恩,你才能成就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八十六集)  2010/7/21



 
 
 
剛才跟諸位說過,漢武帝以後國家取才,取孝廉,佛門裡頭也不例外,這兩個字差一點點都不行。聖賢之道,這是中國傳統文化,聖賢之道也包括佛道,沒有例外的。儒釋道要成就,孝廉這個根要紮得深,有這個深根,你才能持戒,持戒是什麼?守規矩,你才能忍辱。具備這些條件,你算具備成功條件的一半了。日常生活當中要節儉,就是要培福,有福,有福要給大眾去享,不要自己享,這個世間苦難的人太多,常常想到他們。要謙虛,要卑下,把自己傲慢的習氣,真的把它融化掉。人都有傲慢習氣,不能說我沒有,那個我沒有裡頭就充滿了傲慢,自己不知道。為什麼說充滿傲慢?因為佛講的,佛說這個傲慢是與生俱來。哪一生?生命起源的那個開頭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八十六集)  2010/7/21


 

 
 
要學善財童子,什麼人是善知識?除我之外每個人都是善知識,善財童子就這麼成就的。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統統是善知識。五十三參,清涼大師說得很清楚,歷事鍊心,鍊什麼心?鍊清淨平等覺。環境有順有逆,人事有善有惡,環境跟人事全部都是善知識。善財童子心目當中的善友,那個善友是佛,不是菩薩,諸佛如來示現來教導我的,這是活的道學,不是文字上的。他表現得很好,善人,我們看他們,心裡喜歡,完了。喜是什麼?喜是感情,七情五欲,喜怒哀樂愛惡欲,你怎麼動心?動心就被染污了。看到善行,內心真正起效敬之心,不能有貪戀。那個人表現得很可惡,見了你恨你、罵你、揍你,那是善知識,不能有怨恨心。一有怨恨心,完了,你又動了七情五欲。所以在環境、在人事裡面斷什麼?七情五欲斷乾淨,你不就成佛了嗎?你有七情五欲的話,你出不了六道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八十六集)  2010/7/21




 
 
我們學佛,死在書本裡,你怎麼會開悟?所以書本是個引導,好像我們走路一樣要看地圖,這個地圖不是那裡,你想去的地方不在那裡,只要你看著,你就到了嗎?你把地圖丟掉,走出去才能到達。現在的人講求活學活用,這話很有味道,咱們要活學活用。佛法在哪裡?佛法在生活,在穿衣吃飯,在待人接物。大乘在哪裡?大乘在工作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當時被那麼多人尊敬,你看這個法會兩萬多人,兩萬多是人,人之外我們眼睛看不見,還有不同維次空間。不同維次空間的,那就是諸大菩薩,聲聞也算,聲聞阿羅漢,這不是六道裡面的;六道裡面還有諸天,欲界天、四禪天,梵眾是四禪天。不說四空天,四空天他不來了,四空天叫長壽天,他不會來聽法的。八部鬼神,這也是欲界的,這都是我們看不見的。看不見的眾生比我們現前看得見的不曉得多多少倍!來學,都是來學活的佛法,不是學這死東西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八十六集)  2010/7/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