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三集)


在香港,倓虛老法師常常講,他一生親自看到的例子。早年間,哈爾濱極樂寺修無法師,這些故事在佛法稱之為公案,就是例子,在倓老的傳記《影塵回憶錄》裡面記載很多,老法師一生親自看到的,親自參與的。修無法師往生,那個時候老法師是極樂寺的住持,極樂寺是他建的。道場建好了,他老人家請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在那裡開一堂戒,請諦老法師做得戒和尚。這個法會一個多月,修無師早年出家,到戒壇裡面來討一個義工,那時候是定西法師,以後都在香港,問他,你能做什麼工作?修無法師說:我希望能給個機會給我,在戒期當中照顧生病的戒子。因為人很多,傷風感冒這些小病也需要人照顧,當然好事情,所以就留下來了。他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沒有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,做小工的,出家之後,在寺廟裡都做粗重的活,別人不願意做的他去做,任勞任怨。但是他有個好處,一心念佛,專念阿彌陀佛,工作很勤快。他到極樂寺時間沒多久,好像十幾天,他去找老和尚,就是倓虛法師,找住持,跟他告假。倓老就很奇怪,我們這個戒壇還沒結束,你發心來做義工,怎麼就退了道心,有什麼要緊的事情?他就說了,他說我不是別的事情,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了。老和尚一聽,你預知時至?他說是的。大概多久?不出十天。老和尚就很重視,定西法師也感到很殊勝,難得。他要求給他準備一個房間,準備一點劈柴,往生之後火化,請幾個同參道友送一送他,幫他助念。老和尚都答應了,好,我們替你準備。到第二天又來找老和尚,老和尚,我明天就走。就趕緊替他辦。真的,他真走了,不是假走了,盤腿坐著走的。諦老,那個時候得戒和尚,還沒有到,他就往生了。諦老到了之後,看到這個情形非常讚歎,出家人,許多確實這些知名的大法師、老和尚都比不上你。在寺院裡頭沒人瞧得起他,他是個真正修苦行的人,寺院裡最難的事情,別人都不願意做的事情,他做。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號,三年成就的,像這種例子很多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三集)  2010/9/14




 

在家同修裡面就更多,多半都是不認識字的阿公阿婆,他們的成就高。所以,我們看到、聽到了,心裡要記住,決定不能輕視這些人,他們祕密在那裡修,我們沒看到。這個祕密是什麼?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真正做到大勢至菩薩教導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他六根不向外攀緣,這個話怎麼講?他沒有自私自利、他沒有名聞利養、他沒有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,只知道在常住為大眾服務,希望能夠做得盡善盡美,讓大家都歡喜。用這個來供養大眾,修福,真修福,福慧雙修,一句阿彌陀佛不間斷,修慧。他每天在幹什麼?每天福慧雙修。二、三年的時間他功夫成就了,你看他走得那麼自在、走得那麼瀟灑,為我們做示現。他這一走,如來三轉法輪他是作證轉,他不會講經,也不會說法,也不懂得怎麼度人,他親自給我們做證明,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修無師走的時候,旁邊真的有十幾個人給他助念,看到他走的。他們給修無師講,他說古來這些大德功夫成熟自在往生,都要留幾首詩、留個偈子給我們做個紀念,他說你也不能例外。修無師就講了,我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我也不會作詩、也不會作偈子,不過我有一句話告訴你們,「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,他就走了,留這一句話。諦閑老法師聽到在場的人告訴他,真佩服!所以這個法門稱為最勝之道,是真的,不是假的,這個法門教我們一生證得無上菩提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三集)  2010/9/14

 
 

 

無論是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念佛法門確實是第一。可以說它沒有任何條件,你看就那麼簡單,你一點不能懷疑,深信不疑。你發真正的大願,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,只求往生極樂世界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一個方向,西方,一個目標,極樂世界,一個願望,親近彌陀,你看就這麼單純。行是什麼?六字洪名,淨念相繼。這個念叫淨念,為什麼?沒有懷疑,沒有夾雜,這叫淨念。半信半疑,念佛裡頭夾雜著許多妄念,這就不行了。為什麼會有雜念?因為你有懷疑,因為你沒有放下,你的心不專。如果果然你就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其他都不要了,統統放下了,那怎麼會夾雜?那就不可能了。一心稱念就是淨念,你二心、多心稱念,念佛還想別的,所以你念不清淨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三集)  2010/9/14



 
 
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這個法門叫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會漏掉,這話是真的。善導大師,在日本有很多人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中國古時候有這個傳說,我到日本訪問,問日本這些淨土宗的大德們,你們知不知道這回事情?他們知道,他們相信。日本人對善導大師非常崇敬,很多淨土宗的寺廟叫善導寺,所以你看到善導寺,那是淨宗道場。「萬修萬人去」是阿彌陀佛親口所說,善導是彌陀再來,不是彌陀親口所說嗎?我們還能不信嗎?真幹就是真信。你說我真信,沒有真幹,信願有問題,這是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他老人家告訴我,佛法知難行易,你沒有能夠真正去行,你知上有問題,他說不在行,在知。這是屬於哲學上的一個問題,知難行易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的信心為什麼不那麼堅決,願心也不堅定,我們也很想,我們有想過去這些大德們那樣的深信切願,怎麼辦?多學經教,我們信才能真,願才能切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三集)  2010/9/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