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《智度論》曰:善心一處住不動,是名三昧」。這個意思解釋得很好,我們現前,不學佛的同學就不說了,學佛的同學也不例外,顯現出心浮氣躁,這就是沒有三摩地,用中國話說沒有定力、沒有定功。那沒有,跟我們修行有什麼關係?關係可大了,沒有定力,無論用什麼功夫,無論用什麼法門,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乃至於無比殊勝方便的念佛法門,都不能成就。不能成就的原因是什麼?你的心散亂,這個問題嚴重。散亂心不但是修道不能成就,修世間的東西也不可能有成就,這才知道關係大了。所以把這一句擺在前面,這是與會一切法身大士他們自己成就的第一德。我們要學,不學不行,有三昧才能開智慧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一二一集) 2010/8/23
我們這個心為什麼定不下來?老同學我想一定就體會得菩薩的六波羅蜜,一般修學大乘的不能離開。定是怎麼修成的?精進,你看看你心散亂,你沒有精進;為什麼不能精進?你沒有耐心,忍辱波羅蜜沒有;不能忍,說明你沒有持戒;戒持不好,說明你沒有放下,布施是放下。你看看,住三摩地在六波羅蜜裡是第五層,沒有前面四層的功夫,你怎麼可能得三昧?念佛的同學,你所得的這個定叫念佛三昧,只要得念佛三昧,往生就有把握。功夫雖然不深,修別的法門未必能有成就,但是這一點點的功夫,在淨宗法門受用可大了,生凡聖同居土,那還有問題嗎?這跟我們關係大了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一二一集) 2010/8/23
那我們明白了,要想得念佛三昧,首先要知道精進,真精進一定從忍辱波羅蜜裡頭來的,你不能忍受就不行,就定不下來。所以前面持戒、布施,布施是放下;樣樣還想貪著、還想控制、還想佔有,這樣的人在佛門裡面修行,說得好聽一點,修一點人天福報。這是讚歎他,說假話,不是說真話,說真話很不好聽,說真話是什麼?古大德有一句話講得好,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那講真話。為什麼?因為你不懂得佛法自以為懂得,你沒有真修自以為真修。如果護持道場,你的知見不正,你沒有真正做到弘護,你反而成了障礙。障礙別人修行,這個因果你沒有法子迴避,問題就嚴重了,人家修行不能成就,斷送別人的法身慧命,比殺他身命罪還要重。身命失掉,很快又投胎轉世,又得到了,可是慧命不然,再投胎轉世到人道來,有機會能遇到佛法嗎?經教裡面說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一二一集) 2010/8/23
我們同學們這麼多年來,常常在一起學習、在一起念佛、在一起分享,有幾個人真成就?有幾個人真正得受用?不說別人,先回過頭來看看自己,自己是不是真得受用?在境界裡頭,無論是物質環境或是人事環境,能不能不受外境影響,你心就得自在!自在什麼?不生煩惱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叫得自在。如果見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很難過,還有怨恨,遇到順心的事情還生歡喜心、還生貪愛,你是凡夫,道道地地的凡夫,你在佛法修行沒得受用。這是我們每天都應該要反省、要檢點的,世間法可以欺騙別人、欺騙自己,學佛不可以。學佛的目的是什麼?成佛!淨宗法門往生就是成佛,這個要認識清楚,他真的成佛了,而且一生當中是決定成就。這法門殊勝無比,這一生遇到了,這不容易得來,像開經偈上所說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我們遇到了。遇到了當面錯過,這個損失太大了;遇到了能把它抓住,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,你成就了,你無量劫來的功德今天圓滿了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一二一集) 2010/8/23
這些年來我們也很認真去思考,這是戒定慧三學,為什麼基本的戒律《十善業道》做不到?出家《沙彌律儀》做不到,這個問題就嚴重了。我們要多看看,這些在家、出家人走的那個狀況,會給我們很大的警惕,幾個人往生?走的時候頭腦清楚,瑞相稀有,人家真的走,真的到極樂世界去了;如果走的時候不明不白,還是迷惑顛倒,這樣去的話三途有分,我們能不警惕嗎?人生很短,尤其是中年以後,諺語常講「黃泉路上無老少」,人到中年警覺性一定要提高,慢慢接近晚年,也就是說該走的時候到了。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,天天看一個字,「死」字,他老人家自己寫的,貼在佛像的後面,每天拜佛、念佛都看到,警惕自己。沒有想著還有很長的時間,沒這個念頭,天天都把這一天當作自己最後的一天。這麼高的警覺,對戒定慧三學才會認真,沒有這麼高的警覺多半都疏忽了,每天生活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這不是騙別人,這是欺騙自己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一二一集) 2010/8/23
我們看看過去這些修行人,老一代的,我們這一代已經不行了,我們向上看上面那一代,再上面那一代,真有個修行的樣子。我們這一代不足以為人師,也就是不能做別人的修行好榜樣。我總算還是很幸運,遇到三個好老師,方東美教授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包括黃念祖老居士,可以給我們做榜樣。人家是怎麼修成的?根底紮得好,根底就是戒律,是三昧的根。諸位要記住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,智慧絕對不是說你學了多少東西,你背了多少經書,那個開不了智慧,沒有戒定,你所學的是佛學、知識,不是智慧。知識跟智慧得搞清楚,兩碼事情,智慧是從戒定裡頭成就的,知識不需要戒定,也就是說知識裡頭沒有戒定;有戒定,知識就變成智慧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一二一集) 2010/8/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