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,古人教小學,現在大家學習的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就是這些東西具體落實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都能做到,你在行道。日常生活是行道,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,你的工作在行道,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行道,在佛教裡面叫行菩薩道。真能這樣做,身心健康,百病不生,家庭幸福,事業順利,社會和諧,天下太平,這個地球上什麼災難都化解了、都沒有了。多數人不懂得,還在造業,少數人覺悟了,一千個人裡頭有一個人覺悟,一萬有十個人,十萬有一百個人,百萬有一千個人,千分之一,一個人行道,九百九十九個人沾光,極少的那個功德大家可以分享。在西方宗教他們用的方法,緊急關頭災難來的時候,集體意念來祈禱,能產生效果。但是要知道這是治標,這不是治本,為什麼?祈禱中斷的時候那個災變又現前。治本用什麼方法?教學。
我們老祖宗真有智慧,告訴後世子孫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相信人是教得好的。釋迦牟尼佛在世天天教學,講經說法一天都不中斷,從三十歲開悟就開始教,七十九歲過世的,教學整整四十九年。人是教得好的,你要不教,不教他就學壞了。學壞的結果是什麼?自己身心不健康,家庭不和諧,社會不安定,天下不太平,那學壞了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五十集) 2010/5/26
現在這些預言很多,古今的預言,還有科學家提出的數據在判斷,大家都關心這個災難,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我說:在佛法裡面所講的,任何預言提出來都是不確定的,可能有也可能沒有,佛法的回答絕不是模稜兩可,它有道理,跟量子力學裡頭道理是相同的,因為人的念頭是剎那剎那在變。預言家他那個時候所說的話,是他那個時候所看的這個地球上居民的那個心態,造成一個什麼樣的環境,但是他要一個轉變,轉變就沒有了。好像你走路一樣,到一個三叉路口,那一條路很不好走,有災難,有豺狼虎豹,你走到這個地方,突然想起來我從這邊走,那不是馬上就變掉了嗎?這就不確定。如果你還循著這一條路走,那可能就有災難。
這些災難怎麼形成的?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、五欲六塵,搞這個東西。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的,這個人做人不忠、不孝、不仁、不義,那他就是走絕路,肯定災難就發生。如果看到眼前這個災難的時候,馬上就回頭,就覺悟到我不能再做壞事,再不能有惡念頭,那個念頭一轉的時候,它就沒有了。所以很多預言,有,很準確的,現前了,還有很多講的沒有了,它不是沒有,它是你念頭改的。所以那個禱告它有起作用,在禱告的時候他念頭都是正的,它不是邪的,所以他有能力把這個災難讓它終止不發生。但是我們常講它治標不治本,禱告時間很短,禱告完之後惡念頭又生了,所以那個境界它又現前,就這麼個道理。
所以中國老祖宗厲害,真有智慧,教學。教學是長時期的,是永續的,所以能夠把這些災難連根拔掉。你看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,你就曉得,中國人有智慧、有方法、有經驗、有效果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五十集) 2010/5/26
現在的人,中國沒有家了,沒有家很悲哀!最大的一個悲哀,老了怎麼辦?沒有老的時候不知道,老了之後曉得非常可憐,到哪裡去?養老院。我們參觀過很多養老院,養老院的人心情怎麼樣?坐吃等死。你看養老院的老人,天天有人走,又有人出去了,哪一天到我?那是什麼樣的心情。
中國古人,老年人是最快樂的,家養老,老的時候天倫之樂。退休了,工作退下來了,你想那麼大的家,幾百口,小孩都是七、八十,將近一百人的樣子,天天圍繞著你,多快樂。所以從前中國從來沒有替老人擔憂的,沒有,沒有這個事情。家養老,退休的時候回家,老家。在外面工作,無論在哪個地方,家庭是你的後盾,最可靠的後盾,最有力的後盾,你不用擔憂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五十集) 2010/5/26
中國為什麼五千年屹立在這個世界上,永遠不衰不敗,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三個都沒有了,中國還在,什麼道理?教育。支撐著中國的就是家,中國的家太完美,家庭為什麼做得那麼好?靠教育。如果沒有教育,你這個家人怎麼能夠大公無私?大公無私,從小就要教小孩,不能有私心,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?為我的家。他愛家,他就愛他的土地,愛他的鄉里,愛家鄉,愛家鄉就愛國家,這個愛是一層一層往外擴大的。所以這個親是中國教育的根,都是從這個字衍生出來的。親是親愛,中國的教育第一個目的,就是父子這個親愛如何能保持一生當中永遠不變,這是教育頭一個目的。第二個目的,這種親愛發揚光大,從愛父母、愛兄弟姐妹、愛你的家族、愛你的鄰里鄉黨、愛你這個社會、愛你這個國家,然後再擴大愛人類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愛的教育。你愛他,你就不會害他,那肯定的。所以過去七0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說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,英國人講的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五十集) 2010/5/26
孔夫子一生,他求學的態度說得很清楚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我對《論語》上這兩句話佩服得五體投地。人家要問我,《論語》裡哪兩句話最重要,我會說這兩句。述而不作,他沒有創造,他沒有發明。他所學的,他所修的,他所教的,他所傳的,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。不像我們現在人,現在人滿腦袋要創新、要有創意、要有發明,要跟人競爭,錯了。你要曉得,創意、發明你心是浮動的;他信而好古,他心是定的。他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他心永遠是定的,定就能契入自性。我們現在心是動的,所以心浮氣躁,你怎麼能聽得懂古人的東西?你怎麼能體會得到?心浮氣躁,不但古人的東西學不到,今人的東西、尖端的東西你也學不到。這個裡頭的道理深!你要是把它參透,才曉得今人的確不如古人。古時候的社會是承平盛世,人人確實生活在安定、和諧、幸福、美滿之中,縱然是貧窮,他快樂,他心是定的,他能夠守規矩,能夠遵守道德,知道因果,跟現在人這個思惟完全不一樣。現在人叫胡思亂想,天天還有人教他,電視在教,網路在教,教什麼?教暴力、教色情、教你創新、教殺盜淫妄,這怎麼得了,這太可怕了。我們很幸運,生活在這個世間,還遇到大乘佛法,遇到《無量壽經》,遇到《華嚴經》,太難得,真要聽得懂,這個受用不可思議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五十集) 2010/5/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