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A


這個貧苦的意思很深很廣,我們一般初學佛看到貧苦,以為是貧富之貧,都只想到財物。佛法意思深,財物的貧苦不算什麼貧苦,真正貧苦是什麼?是沒道,沒有道才叫真貧。也就是說,沒有戒定慧這個人叫真貧。縱然現前他有很多的財富、有很高的地位,我們一般講富貴人家,這個富貴是果報。怎麼來的?過去生中修積福德,積福所以他富,積德所以他貴,他有富、有貴。如果這一生享富貴,而不再積德修福,這個人家叫真正貧苦。為什麼?那個福報是享得盡的,福報享盡之後,他的苦難就來了,要知道時間會過得很快,轉眼就看到了。在佛經裡面,我們常常看到這個例子很多,大富長者他所修積的因,至少是三世以上。在人間做到帝王,現在講做到一個國家的領導人,這個福報大了,至少他積功累德他有十世,沒有十世他到不了這個地位,所以不是一般人都能夠得到的。你沒有這個福報,你得到了,災禍就來,一個你生病,或許你病死了,你看地位得到,沒福享,沒有這麼大的福報;另外一種橫禍,就是意外的災難。這些業因果報都在我們面前,你細心觀察清清楚楚,叫絲毫不爽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、了解事實真相,才知道修積功德是多麼重要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 

 
 
佛教我們修功德,不勸我們修福德,為什麼?福德只在人天,果報在人天不能夠超越三界。佛教我們修功德,功是什麼?功是功夫。功夫是什麼?功夫就是三昧,戒定慧三學。戒是個手段,因戒得定,定就是三昧,因定開慧,定慧能超越三界六道。定慧要是遇到淨宗,決定得生淨土,那個福報就太大了。到西方極樂世界福報跟諸佛如來平等,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。第一個福報壽命無量,諸位要知道,在我們這個世間壽命很有限。多少人羨慕一百歲,其實一百歲也只一彈指而已,在忉利天只是一天,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,這些學佛同學不能不知道的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 

 

我們平常要在修功上下功夫,功怎麼修?古聖先賢給我們列出很多項目、德目,這些年來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的《弟子規》,這是戒律,不但是戒律,是根本戒。換句話說,《弟子規》做不到,其他的都不能成就,是根本的根本。《弟子規》學到、都能做到,再進一步學《感應篇》,《感應篇》是因果教育,印光大師非常重視,一生當中全心全力的提倡。前清周安士居士有兩句名言,他說「人人信因果,天下大治之道也」,這個大治就是太平盛世,也就是講這個地區的人民幸福美滿,人人信因果就能做到。他說「人人不信因果,天下大亂之道也」,現在這個天下就是大亂,為什麼?大家不相信因果。為什麼不相信因果?《弟子規》沒有,也就是說做人的規矩沒有了,做人的標準沒有了,人要離開做人的標準,古人說得好,人跟禽獸有什麼兩樣?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,人明禮,人懂禮,《弟子規》屬於禮教,所以它是根本。我們要想學因果教育,先把人做好,這一點很重要,然後因果教育就可以落實。這兩個根紮下去,佛家的根《十善業道》就很容易做到,一點都不困難。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教育,大根大本!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

 

學儒,正常享受不亦悅乎,他快樂。佛法裡面正常的享受,常生歡喜心、法喜充滿,這種享受與地位、與財富不相干;沒有富貴,貧賤之人學佛,他也快樂,跟菩薩一樣的法喜充滿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你看這個僧團裡頭,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,世尊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天出去托缽,樹下一宿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見任何人都是滿面笑容,身上一無所有,他快樂無比。他為什麼那麼快樂、那麼幸福?他得三昧,道理在此地,得三昧的人他正受。我們一般人享受不正常,一般人什麼?有五種受,苦樂憂喜捨,這都不是正常。身有苦樂、心有憂喜,所以不正常;身沒有苦樂、心沒有憂喜,那就清淨心現前,那是真樂。所以佛說六道凡夫有五種受,就是苦樂憂喜捨,捨受是不錯,捨受是什麼時候?短暫的時間,身沒有苦樂,心沒有憂喜,好!這就是正受。為什麼它不算在正受裡面?因為它時間太短;不是像真正修行人,他那個捨受是永遠保持著,他不會失掉。捨受就是三昧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 



 
 
在這個大宇宙裡面,佛家講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最殊勝?一切諸佛異口同聲告訴我們,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這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介紹,你看《彌陀經》我們念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,六方佛勸導我們,在《無量壽經》、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是十方佛勸我們往生。佛決定沒有妄語,佛希望我們,佛只有一個希望,希望眾生快快成佛,這是諸佛如來的本願。為什麼?因為一切眾生跟他是一體,眾生成佛是他的功德圓滿。眾生還沒有成佛,還有沒有成佛的,他功德裡頭還欠缺一分,就這個道理。我們也非常不容易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下定決心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。脫離三界六道的苦海,那就真正脫貧,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大富貴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
 
 
 
我們看到道教太上老君說過百病,也說過一百種藥,我們看看這些病,我們有沒有?先說百病。第一個說「喜怒無常是一病」,我們有沒有犯這個?喜怒無常,如果要有就要警惕,這一病是什麼?是我們得病的因由。凡是人生病了、不正常了,情緒他不能控制。我們自己親見的例子,過去韓館長護持我們三十年,她的女兒二十八歲過世了,留下兩個小孩,在過世的前半年就是喜怒無常,以前她不是這樣的。所以說這是疾病產生前面的預兆,顯得特別的心浮氣躁。如果我們有這種情形,需要檢查身體;學佛的人應當冷靜下來,應當多念佛號,多拜佛消業障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 

 

第二「忘義取利是一病」,利現在是人之必爭,不但不能爭,還要想一想我應不應該得到?應該得到的可以取,不應該得到的不能取。為什麼?如果你要是念《了凡四訓》,你就知道,《了凡四訓》裡面告訴我們,任何一個人他一生當中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換句話說,你命裡有你決定可以得到,只是時間有早晚不一樣;命裡沒有,你想盡什麼方法你求不到。如果求到,你不是生病,就是有災難來了;換句話說,你沒法子享受,沒這個命。這些事情也都擺在我們面前,諸位如果細心去觀察,你會恍然大悟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 

 
 
我初出家,我一出家就開始講經。台北有一個也算是大富長者,現在講企業家,他在陽明山建一棟別墅很豪華,建一棟別墅,我曾經在那裡住過一天,他的親戚帶我去玩,住過一天。以後我聽說,這位企業家過世了,年齡很大過世了,聽說他一生當中在那個別墅也只過一個晚上。平常也沒人去,他用了三個人在看管別墅,打掃清潔,那三個人在那裡享福,長年住在那裡。你看他一生就住一天,產權是他的,你看沒有辦法享福。那三個佣人他們有使用權,他們享福,這命裡定的,這樣的事情在全世界到處可以看到。

中國古人講得好,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。何必?你一個人,都是你自己貪欲、欲望,蓋那麼大一個別墅,又沒有時間去享受,一生只住一天。我相信還有些人,一生一天也沒住過的,何苦來?而不能夠拿他這些錢去多做一點好事,去幫助一些苦難眾生,這個他沒想到。幫助苦難眾生這個功德可以帶得走的,那個別墅帶不走。佛有智慧,常常提醒我們,帶得走的事情多幹,帶不走的不要幹。所以我們想到,什麼可以帶得走的,什麼帶不走的。在今天在這個世界裡頭,第一等好事是什麼?什麼好事?是教一切眾生做好人,這才是最大的好事。釋迦牟尼佛幹一輩子,從開悟之後就講經教學,勸人不但做好人,好人裡面最好的人,作佛、作菩薩,佛是個究竟圓滿的好人,沒有欠缺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 

 

「好色壞德是一病」,這個病在現前社會非常普遍,人不懂,太上老君重視因果。你看我們三個根裡頭,有太上老君的《感應篇》,頭一句話說得多好,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」。沒有人在管你,是你自己的因感得的果報,善因善果、惡因就有惡報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,任何人一生都無法擺脫的。現在這個社會,男女關係很混亂,每天墮胎有多少?墮胎是殺人。因果律上常常警惕我們,是真事情,欠命的要還命,欠債的要還錢。佛告訴我們父子四種緣,沒有緣你不會變成父子,不會變成一家人。這四種緣,第一個是報恩,這個小孩好,好教,孝子賢孫他是來報恩的,你過去生中對他有恩。第二種是報怨的,前世有過節、有怨恨,他來報仇的,長大會叫你家破人亡。第三種是討債的,討完他就走了;第四種是還債的。沒有這個緣不會成為一家人,這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,這家人有什麼關係。所以家要有道、要有規矩,如果沒有道、沒有規矩,這家就亂掉。墮胎不得了!我聽一個同修告訴我,不是他自己,別人,他的一個朋友好像墮胎二十多次。有通靈的人看到,她後面跟著一群小鬼,所以她自己也苦不堪言,身體非常不好,很多病痛。那些病痛是什麼?病痛就是那些冤親債主找她麻煩的。所以,懂得因果的人,決定不敢幹這個事情,為什麼?將來還命!你這一生殺一個,你來生要還他的命;你殺二十個,要還二十多條命,這不是開玩笑的。所以害命的事情,怎麼可以幹?好色,墮胎那就是殺人,這個罪可重了。不但壞德,現在人不講道德,但是懂因果的要還命,你敢不敢造?這是病。這個病我們看見,身體衰敗痛苦不堪,她自己不知道原因,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




 

「專心繫愛是一病」,這個專心繫愛,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寵愛,你寵愛一個人,在一般人講偏心。如果是在一個家庭當中,你偏愛,其他的人服不服?引起別人的嫉妒,甚至引起別人的報復,這麻煩就來了,所以這些事情很可怕。

  「憎欲令死是一病」,憎恨他,不歡喜,希望他趕快死,這屬於怨恨、屬於詛咒,自然結下冤仇。古聖先賢勸導我們,人在世間冤家宜解不宜結,冤要想辦法化解,不能結怨。為什麼?冤結下去之後,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一世是冤家,來世可能冤仇更深,你說這個多麻煩,彼此雙方都痛苦。所以覺悟之後就把它放下,雙方只要有一方覺悟,這個冤仇就化解。覺悟的這一方總會想種種方法化解,或者在物質上,或者是精神上,做補償、彌補,不再結怨,這個很重要。譬如別人對我們毀謗、羞辱,甚至於陷害,我們遇到這些事情,心裡要覺悟,他對別人為什麼不是這樣,為什麼對我?我們學佛的人明瞭,必定是我過去生中對不起他。他今天這樣對待我,我甘心情願就受了,沒有報復的心,沒有怨恨的心,這個好,消自己的業障。我們沒有怨恨、沒有報復,對方慢慢他也就淡下去了。我們看到對方,對方有好處,我們讚歎他;對方有缺點,我們不批評,一昧以善意去回應,時間久了這個結就化開。決定不能報復,決定不能有怨恨,那個麻煩很大,那不是解決問題,那叫製造糾紛,種下生生世世的禍根,這就大錯特錯。怎樣培養自己這些德行?讀聖賢書、讀佛書,你念多了你就有智慧,你就知道怎樣處理。菩薩有這種智慧、德行,能在一生當中,把無量劫來這些冤親債主全都擺平,都給他化解了。菩薩生大慈悲心,跟諸佛如來一樣捨己為人,成就一切眾生,為一切眾生做好樣子,幫助大家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是智慧行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二四集)  2010/8/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