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九十四集)


真正大聖大賢你問他,他給你說真話,他一生有沒有創造?沒有;有沒有發明?沒有。孔子說老實話,孔子告訴人,他一生「述而不作」,這意思說他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他所學的,他所修的,他所教的,他所傳的,全是過去古人的東西,沒有自己的東西,說真話,說老實話。仁義禮智信,世世代代祖宗所傳的,不是他說的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他有沒有創造、有沒有發明?他說他沒有,說得比孔夫子還乾脆,這個話是在《四十華嚴玄義》裡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的。釋迦牟尼佛說,他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,不是他的,古佛所說的;而且說,他沒有在古佛所說的經上多加一個字,比孔老夫子講得還要嚴格。孔老夫子只說了「述而不作」,一句含糊籠統的話;釋迦牟尼佛說得這麼具體,沒有在古佛經教上多加一個字。你看看「信而好古」,對古人東西相信、愛好。現在人怎麼樣?現在人不相信古人東西,古人東西過時了,都可以丟掉了,都可以不要了,現在要創新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九十四集)  2010/8/4

 


 
 
諸位曉得,無我自在在什麼地方?如果你證到無我,你永遠年輕,你永遠不會生病,身心健康,這是頭一個你得到的。你為什麼會有病?我才有病,沒有我,病誰生?病在哪裡?這沒有了,所以你全身每個細胞都是正常的、都是健康的。為什麼有我就會有病?有我就有自私自利、就有貪瞋痴慢。你看貪瞋痴,佛家稱為三毒,那是最原始的病毒,你的細胞裡頭有這些東西。細胞裡頭有貪瞋痴這種病毒,外面就很容易受感染;裡頭沒有病毒,外面不受感染,講這個道理。這中西醫不一樣,西醫不懂得這個道理,中醫懂得。一個人得到最嚴重的病,如果他心態好,醫生給他用一點醫藥,很容易就恢復健康。所以有了我執,你看連帶的煩惱這麼多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九十四集)  2010/8/4

 


 
 
復於利養等事,這個利養是講五欲六塵,現在人很重視,是你貪圖的對象。這些事,有身體,需要養它,可是後頭這一句話重要,「常生知足之心」。釋迦牟尼佛做出來給我們看,他老人家一生在世,不是貧窮出身,他是富貴人家出身的,父親是國王,王族出身的。他一生能過苦行僧的生活,表現出知足常樂,而且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,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,尋師訪道十二年。常念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,他們過的是什麼日子?我們稍稍有一點,已經比他好得太多,還不知足嗎?不知足就是罪孽,不知足的人想佔有、想控制,那就造罪業了。如果在這個地方能夠有警覺心、能夠覺悟,我們在物質生活上就真正能夠做到知足常樂,你得清淨心。是名起淨意心,你的心愈來愈清淨,心清淨身就清淨。意裡面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貪瞋痴慢,我們這個物質的身體,細胞裡那些病毒的因素就沒有了、就化解了,恢復到正常。身心健康,永遠不會生病,這個人生多快樂,我們為什麼不幹?這一條裡頭重要的是不貪,引申的意思,不瞋、不痴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九十四集)  2010/8/4


  

 
 
所以講六道輪迴,每一個人去的地方不一樣。什麼人決定你到什麼地方?給諸位說,沒有人決定,這個時候不是天神給你決定,也不是閻羅王給你決定,是你自己的念頭。佛法裡頭說得好,最後你的一念是什麼?如果最後那個念頭是貪心,不管你想著是財產,或者是家親眷屬,你最後這一念想這個是貪,貪心墮餓鬼道;如果最後這一念是瞋恨,有埋怨、怨氣、心裡不平,那就到地獄道;最後一念是糊塗、愚痴,雖然沒有什麼妄念,但迷迷糊糊的,多半到畜生道;你最後這一念是阿彌陀佛,你到極樂世界去了;最後這一念是真主,他到天園去了,就最後一念。這一世壽命終了的時候,來生到哪裡去是最後一念,那個是關鍵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老天很公平,沒有厚此薄彼,完全是中國古人講的話「自作自受」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那麼從現在就要訓練,訓練什麼?訓練這個念頭,時時刻刻都有阿彌陀佛這個念頭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九十四集)  2010/8/4



 
 

法緣殊勝不是個好事,讓你一天到晚到處跑,把心都跑亂了、時間都跑掉,不能成就!成就的人定在一個地方,如如不動。我是一個沒有福報的人,沒有辦法,沒有道場,所以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,但是我守住一個原則,我到任何地方都講經,不能講經的地方我不去。所以我能夠持之有恆到今年,五十二年講經不中斷,才有這一點成就。如果我像古來祖師大德那麼有福報,有一個山頭,五十二年不下山,我今年還得了,不得了!所以年輕的同學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誰成就你自己?自己成就自己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,絕對不是老師在身旁常常指點,沒有,都是自己成就的。把握著老師指導這些原理原則,真正能發勇猛心、精進心,持之有恆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九十四集)  2010/8/4

   



 
 
「生決定心。念佛之人,不著世間言論,於無上菩提之道,深生正信,畢竟不惑,是名生決定心」。這一條不痴,你看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世間這些言論,特別是現代,正論的愈來愈少,偏邪是愈來愈多。跟我長久的一些同學都曉得我有一個習慣,我學佛五十九年,最初的十年,有時候看看報紙、雜誌、電視,我把這些東西放下也將近五十年了,沒有看過電視、沒有看過報紙,這些雜誌信息我一概拒絕了。為什麼?染污。也有同學常常送一些書給我看,我拿到手上先看版權頁,後面印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這書我就不看了,叫人拿走。人家問我為什麼?心量太小,心量很小他能寫得出什麼好東西?你看我們中國古人書出來的時候,它不是這樣的,「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」,它不是版權所有。一個人心量大,量大福大,智慧也大,量小福也小,智慧也小,那何必浪費我們時間?我們時間很有限,不願意浪費在這些地方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九十四集)  2010/8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