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者必先教育自己,自己沒有學好怎麼能教別人?這是真理。我們發心學佛,尤其是發心出家,弘法、護法,你不學佛怎麼行?學佛這兩個字,學釋迦牟尼佛,那叫真學佛。釋迦牟尼佛一生不搞名聞利養,連名聞利養的念頭都沒有,就是教育眾生。眾生種類不齊,程度高下不等,在這個世間經營的事業又不相同,什麼樣的難題,你找到老師,老師都能幫助你解決,真的顯示出大智慧、大學問。不但解決我們當前生活上一點難題,終極的目標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回歸自性,成就圓滿的佛果,這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教學的終極目標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八集) 2010/5/13
咱們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聞利養、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戀、放下貪瞋痴慢,這樣的心態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障礙你成就的不是別的,就是我講這十六個字,那是障礙。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這個玩意障礙,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,你的障礙就沒有了,你一生就成就了。我們明白了,我們要真幹,現在就幹,今天就幹,要認真,不再貪戀,不再模糊了。只要真幹,不但救自己,你也救了你家、救了社會,救了國家也救了世界,這個功德多麼殊勝,無比的殊勝莊嚴,為什麼不幹?我們依靠的就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展開來,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無盡的法門,統統濃縮在這部經上,《大藏》的精華,諸佛菩薩修行成佛的精髓全在其中。我們時間不多了,認真學習這一本經夠了,不再想其他的了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個長時就是三年,肯定成就。善導大師講得好,「本為凡夫」,就是為凡夫一生當中修行成佛的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八集) 2010/5/13
佛有沒有能力普度一切眾生?有。什麼能力?持名念佛,就這個法門,能令一切造作極重罪業的凡夫能在一生成佛,這還得了!「掃盡凡夫退怯之心,普令正信此法,發心念佛,乘佛願力,悉得往生也」。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這個法門無比殊勝,能遇到的,大福德、大因緣。你能遇到,遇到你能不能成就?關鍵在善根福德。善根是什麼?接觸到了他能信、能解,這是善根,能相信、能理解。福德是什麼?福德是真幹,依教修行,一門深入,一生決定成就,這是福德,這人有大福德。遇到之後也有,這是善根福德很薄,遇到怎麼?他半信半疑,還想著可能有更好的法門,他還想廣學多聞,這是一種。另外一種,事物太多,家庭、親情、事業放不下,干擾太多,不能專心,這就不能成功。這是什麼?沒有福報,薄福,因緣縱然殊勝,他這一生不能成就,也就是說他放不下,他看不破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八集) 2010/5/13
佛法真的理、事實真相要透徹,不透徹,這麼小小一點災難你就受不了,你就心慌意亂,這個傷害太大了。真正搞透徹之後,別說這些傳言,事實擺在面前你也不驚不怖,如如不動,你沒有妄念、沒有煩惱、沒有恐怖,你有智慧,智慧就知道怎樣處理,怎樣把眼前的災難給化解。能不能化解?沒有化解不了的災難,問題你有沒有定力,你有沒有智慧?你只要有這兩樣東西,問題就肯定解決了。這兩樣東西,定力是修行人的功夫,智慧是性德之寶。從哪裡生的?從定中生的,它不是學來的。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」,後面有「德相」,所以那個德能,從智慧當中產生的能力、相好都是自性本有的,怎麼不能解決問題?哪有這種道理!不但地球上的災難能解決,太空當中星系的災難都能解決,太陽系出了問題,銀河系出了問題,都能解決,沒有不能解決的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八集) 2010/5/13
解決我們自身的安全,解決我們的家庭,我們居住的這個社會、這個地區,這就太容易,輕而易舉。用什麼方法?講經教學。有效嗎?有效。為什麼?講經教學幫助人覺悟,幫助人了解現前事實真相。只要我們不迷,只要我們放下分別執著,我們身心恢復正常了,健康;我們居住的環境,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了,它也恢復正常了。我們中國諺語所說的「福人居福地」,先要把自己恢復到,不造罪業了,他修福,我們這個地區人人都修福,個個都是有福報的人,這個居住的環境當然有福,所以這叫境隨心轉,風水跟著人心轉,你明白嗎?風水家常常說的兩句話,已經明白清楚的告訴我們了,風水家怎麼說?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。這個地方風水不好,有福的人住在這裡,三年全變好了。這個地方風水寶地,人心不好,他住在這個地方三年之後,風水就壞了。這是風水家講的,不是假話,跟佛法裡面講的「境隨心轉」是一個道理,境是居住環境。所以我們要讓自然災害統統免除,沒有別的,修福,人人都修福,修善、修福,問題就化解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八集) 2010/5/13
善導大師講的,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。你要是遇到緣殊勝,你就上上品往生。遇緣關係太重要,古來祖師大德常說大福德、大因緣,這個不可思議!你能夠認識,那是大智慧;你能把握到這個機會,不把它放過,那是大福報。我們從古人的例子來看到,親近善知識的,有人是一輩子不離開,釋迦牟尼佛那個僧團,他那些弟子就給我們做出榜樣。那些人知道世尊是好老師,知道世尊是大善知識,親近他,不肯離開他。弟子當中有跟他十幾年的、二十幾年的、三十幾年的,有跟他一輩子到釋迦牟尼佛往生才離開的,佛住世,一天都不肯離開。我們現在知道,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裡面許許多多都是佛菩薩再來。凡夫不懂,他們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怎樣才能成就道業?怎樣叫護持佛法?他們那些做法就是的,引導人。這裡面就像唱戲表演角色一樣,有示現聰明、智慧、神通,示現這些的,全都跟釋迦牟尼佛學;上上根人,專接上根,都跟釋迦牟尼佛學了。有些人示現凡夫,愚痴、鈍根,也一生跟著釋迦牟尼佛不離開,傍及中下。世尊常隨眾這一千多人,上中下三根都有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八集) 2010/5/13
自古以來,有多少聰明人,有智慧、有地位、有大福德都皈依淨土專念阿彌陀佛,給世間人做好榜樣。因為淨土經論看起來太簡單,這部經這是有註解,要沒有註解,光看白文,很薄的一小本,一般人瞧不起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對淨宗生起信心差不多花了二十年的時間,方老師沒有介紹這個、沒有介紹淨宗;章嘉大師也沒有介紹淨宗;我親近李老師的時候他才介紹給我,我半信半疑,他用了很多善巧的方法來誘導我,我還是無動於衷。我曾經跟諸位也多次講過,我對淨宗接受了,是講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講了十幾年,講到一半。那個時候講《華嚴經》一個星期講三次,兩次《八十華嚴》,一次《四十華嚴》,同時開講,差不多都講到一半。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文殊、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,而且帶著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導歸極樂,去向阿彌陀佛學習。我看到這一段經文,深深的在體會它這什麼意思?華藏世界不好嗎?毘盧遮那佛不如阿彌陀佛嗎?這都是我的問題,為什麼文殊、普賢要把這些人統統帶到極樂世界?這樁事情在《華嚴經》上出現的,當然這個道理應該還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細細再去翻閱《華嚴經》,明白了。菩薩在華藏世界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掉,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,這些法身菩薩。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那邊修行,像這些法身菩薩,四十一品無明習氣就輕而易舉短時間就斷掉了。這一個動作了不起,把淨宗法門一下就提升,不但提升跟《華嚴》相等,提升超越了《華嚴》。《華嚴經》最後的歸宿,圓滿的成就,是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我這回頭來真正去讀淨土五經,對淨宗這個信心定了,死心塌地了。所以我想到古人常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,我自己走這個路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,講《楞嚴經》、講《法華經》大意、講《華嚴經》,這才認識了淨土,不容易!我要沒有這些大經的基礎,對它還是半信半疑。以後看到這麼多的大德,我們真的比不上,望塵莫及,他們都取這個法門,絕對不是愚痴,肯定裡面有大道理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八集) 2010/5/13
我們對大乘信心這麼難生,原因是什麼?業障太重,自以為是,對聖賢也沒有看在眼裡,我們自己都犯了這個毛病。禮懺是滅罪很好的方法,禮懺是什麼?收心。我學佛,我非常感念懺雲法師,他雖然沒有教給我什麼,我在他茅蓬裡面住了五個半月。我在茅蓬做義工,茅蓬裡面一共住五個人,三個出家人,懺雲法師、菩妙法師、達宗法師,達宗不曉得現在在不在?懺雲法師、菩妙法師都往生了。另外一個老居士是朱鏡宙老居士,那個時候七十歲,我那一年三十歲,年齡我最小。所以我在這個小道場就做義工,道場裡面所有一切服務的事情,我一個人擔當。燒飯,那是在山上,沒有電也沒有水,水以後我們是想了個方法,我們用竹子,把竹子竹節打空,從山上有個泉水用這個竹子一節一節引下來。但是山上有野獸,有時候常常把水管碰斷,要上去去接上來。燒灶,要去撿柴火,山上樹葉、樹枝落下來的很多,撿柴火,自己種菜,過原始鄉村的生活。我年輕,好在這些事情從小都學過,我照顧這三位法師、一位長者(一位老人)。茅蓬距離埔里的小鎮,我也不知道多少里,反正到埔里買一次菜,一個星期去一次,要走一天。走路,從茅蓬走路走到埔里大概要三個小時,回來三個小時,六個小時。兩個小時可以購物,每個星期去買一次菜。蔬菜自己種。
懺雲法師教給我的功課是每天拜佛八百拜,早晨起來拜三百拜,中午吃完飯之後收拾收拾,收拾清除之後,拜佛兩百拜,晚課是三百拜。在茅蓬裡面,因為晚上沒有燈,沒電燈,所以睡覺大概是八點鐘就睡覺了。兩點鐘起床,起床梳洗之後就拜三百拜,三百拜拜完之後就開始燒早飯。早飯,那時候吃,懺雲法師挺講究的,每天早晨吃豆漿。豆漿要自己磨,晚上睡覺之前把黃豆跟花生混合在一起用水泡著,第二天早晨起來之後磨豆漿,豆漿裡有花生就特別好吃。出家要自己能生活,什麼都能幹才行。這都是抗戰期間,我們是流亡學生,都做成習慣了,洗衣服、縫縫補補都行。所以五個半月我在山上拜了十幾萬拜、磕了十幾萬個頭,消業障!禮懺滅罪,折伏自己的煩惱習氣。以後離開茅蓬到台中去學教,這是基礎。如果沒有這半年認真的修行,在懺雲法師指導之下,那個時候在山上,懺雲法師修淨土的,他教我看《疏鈔》、看《要解》、看《圓中鈔》,所以我對於這三部註解很熟悉,就是那個時候學的,把這三部書的科判統統用表解畫出來。這一畫出來之後,我就感到非常驚訝,才知道佛的經典之好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除這個之外,他教我看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這是我在山上半年的功課。奠定這個基礎,到台中去學經教,沒有空過,得從這裡入門,受過基礎的訓練。我們今天有這麼好的環境,為什麼修學沒進步?原因是大家沒有認真禮懺滅罪這個根基。如果從這個根上去紮的話,那情形不一樣。認真修行,一天八百拜是最少的,因為我要用很多時間照顧大眾的生活,山上服務的人只有我一個人,所以什麼事情都要做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八集) 2010/5/13
下面教給我們修學方法,「但驀直念去」,這驀直就是一直念去,死心塌地一直念去。「不假方便」,不需要用任何方法來幫助。「不落思量」,你也不能有三心二意。這個法門,「直起直用,自得心開」。這是念佛的祕訣。古大德有提出來正助雙修,持名念佛是正修,再用其他方法來幫助,助修,正助雙修。蓮池大師告訴我們,持名念佛是正修,還用持名念佛做助修,正助全是持名。你要不要持戒?不用持戒了,為什麼不用持戒?你二六時中都有一句阿彌陀佛,你還能破戒嗎?就圓滿了。可以說是三福、三學、六和、六波羅蜜、十願全在一句名號當中,真不可思議!理如是,事也如是。真能這樣修行的人,你能否定他不是上根嗎?上上根人才能夠做到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八集) 2010/5/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