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四集)




念佛的心態重要,跟禪宗宗門的義趣是相同的,你會念嗎?今天念佛,實在講會念的人太少了,不會念的人太多了,凡是真正會念的沒有一個不往生,不會念的三途六道統統有分。我這才明白,瞋恚心念佛,念佛還發脾氣、還生氣,這是地獄道;念佛不斷貪心,餓鬼道;念佛愚痴,邪正不分、是非不明,畜生道;能把五戒十善做好,這念佛才能到人道,這我們才恍然大悟。所以我們今天看到《無量壽經》上的,那個往生的條件是什麼?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菩提心是什麼?經論上解釋得很多,我們綜合經論上的解釋,用十個字來表明它,菩提心的體是真誠心。我們有沒有真誠?念佛的心是真誠,待人接物都是真誠,一片真誠這個才行。我念佛的時候用真誠心,我不念佛的時候就用虛偽心,怎麼行?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你不明教理,你不了解諸法實相,所以你的真誠心顯不出來,你所用的心全是妄心,全是自私自利的心,這個跟阿彌陀佛不相應。淨宗的殊勝稱為最勝之道,實在講就是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彌陀的本願。我們自己想想,我們起心動念跟四十八願對照,你跟哪一願相應,可以說一條都沒有,你怎麼能往生?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忘了我,只要有我,連帶的就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這些東西障道因緣。不是佛不慈悲不來接引你,這些東西障礙,沒障礙佛那邊,障礙自己這邊。所以自己縱然有感,佛有應,佛是來應沒錯,但是佛的應你感受不到,統統被障礙障住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四集)  2010/9/15


 

 

淨宗的殊勝稱為最勝之道,實在講就是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彌陀的本願。我們自己想想,我們起心動念跟四十八願對照,你跟哪一願相應,可以說一條都沒有,你怎麼能往生?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忘了我,只要有我,連帶的就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這些東西障道因緣。不是佛不慈悲不來接引你,這些東西障礙,沒障礙佛那邊,障礙自己這邊。所以自己縱然有感,佛有應,佛是來應沒錯,但是佛的應你感受不到,統統被障礙障住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四集)  2010/9/15

 


 
 
佛陀在世三十歲開悟,就開始講經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的,所以經上記載著「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」。這麼長的時間當中,佛沒建道場、沒建寺廟,過什麼樣的生活?現在所謂的流浪生活,居住沒有一定的處所,游牧生活非常簡單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佛在《戒經》裡面告訴這些出家的比丘,樹下只能住一宿,不可以連續住兩天。為什麼?怕你起貪心,這個樹很大、樹蔭很陰涼,這不錯,我明天晚上再到這裡來,你不就起貪心了嗎?所以佛規定樹下只能一宿,明天要移開到別的樹下,不能在同一棵樹下。你看看防微杜漸,這是佛對於學生的愛護,怕他起貪瞋痴的煩惱。他自己,可見得是他自己肯定做到了,每天絕不是在同一棵樹下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四集)  2010/9/15

 


 
 
現在我們看起來戒沒有了,戒沒有了就是佛沒有了,現在佛教都變了。社會上形態很多,一般變成宗教,也有變成學術,像許多大學裡頭用佛經開課,我也學過、我也教過,把佛經當作一門學術來研究,通常都放在哲學課程裡面叫佛經哲學,這變成學術了。近代我們看到佛教變成旅遊觀光的,觀光旅遊的佛教,還有變成企業的佛教。問題最嚴重的邪教的佛教,打著佛教的旗號,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,這個現在在社會上到處都能看得到。在國外,因為社會是民主、自由、開放,不像古時候社會制度不相同,對於言論的管轄很嚴格,這都是國家保護人民的精神生活。

真正的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教學,很少看到。我們學佛機緣可以說無比的殊勝,我們遇到了真善知識,指導我們認識釋迦牟尼佛,向釋迦牟尼佛學習,這個指導非常正確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四集)  2010/9/15

 


 
 
釋迦牟尼佛是什麼身分?他不是宗教,他是教育,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。現在佛教裡面,所有這些儀規、這些佛門的法事,在釋迦牟尼佛當時完全沒有,連修行,現在我們常常看見的禪七、佛七,有沒有?沒有。世尊當年在世,從來沒有跟大家在一起念一天佛,沒有,也沒有跟大家在一起做個七天禪七,沒有。真正是古德所說的,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他只是給你上課,只是給你解答問題,你統統都明白了,怎麼樣修行證果是你自己的事情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四集)  2010/9/15


 

 
 
五經分量都不大,五經合起來也只有一本書,非常適合現代人。現代進入工業化社會,每個人工作繁忙,休閒的時間很少,學習其他的經論要相當長的時間,這有困難。如何每天用很少的時間來學習,而且能夠收到很大的效果,這個法門就是這些人心目當中所嚮往的。所以佛是很了不起,能夠隨順一切眾生,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開啟這樣的一個法門,這個法門就是念佛法門。念佛法門在前面講的,這三個條件很重要,就是我們要能夠住彌陀之所住,行彌陀之所行,念彌陀之所念。彌陀所念的是念佛,他是怎麼念佛?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我們哪一個不是本來佛!這彌陀所念。彌陀所行,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,我們用今天的話來說,普度眾生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離苦是永遠脫離六道輪迴、永遠脫離十法界,那個樂是證無上菩提,彌陀所行。彌陀所住的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住常寂光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無所住就是常寂光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四集)  2010/9/15


 

 
 
在中國,你看看帝王,歷代帝王他得到政權,做了皇帝,一定是追封他的父母、祖父做太王,這是什麼?敬祖宗,敬老師,這是中國傳統裡最重要的兩樁事情。佛法教學也不例外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一個人的成就,這兩個人的恩德最大。成就超過父母、超過師長,但是也不敢輕慢父母跟師長,這是教訓天下人,天下人才真的服你,真的佩服你。如果你超越父母,不孝父母,因為父母不如你,你本事比父母大,這種人很多,那社會上人瞧不起,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。你在社會上地位或者是名譽超過老師,對老師不再過問、不再提了,這是什麼?背師叛道,大不孝。無論成就多大,當時有人恭維你,在歷史上不會有人尊敬你的。像這些事情我們都得懂得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四四集)  2010/9/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