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二集)


善導大師講的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漏。怎麼念法?還是要一心稱念。這個也重要,就是念佛的時候不能夾雜妄想,不能有妄念,這就叫一心。一心做到的時候,不懷疑、不夾雜,這就叫一心。所以真正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一定要知道,這個世界,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勸導我們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異口同音都來勸導,要不是無比的殊勝,佛會勸我們嗎?機會太難得了!眾生愚痴,以為這個法門簡單,大概不甚高明,要別求法門,以為別的法門都比這個高,錯了。愈殊勝愈簡單,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,最簡單的最殊勝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二集)  2010/7/7

 

 
 
一心嚮往,我們就會把這個世間放下,這個世間裡面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就如同古人所說的,這是世間的滋味,一般人貪戀,世味哪有法味濃!法味裡面最濃的持名念佛,你為什麼念不下去?你持名沒有嘗到法味,沒嘗到味道,所以你會退心。你為什麼沒有嘗到味道?念佛的時候有懷疑、有夾雜,懷疑這個法門是不是最殊勝的?這法門是不是真的?我真能往生嗎?真有極樂世界嗎?猶疑、懷疑。第二個,對世間名聞利養的貪戀放不下。所以你勤苦念佛,念若干年都得不到法喜,都沒有品嘗法味出來,原因在此地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二集)  2010/7/7


 

 
 
極樂世界跟其他世界不一樣,真的像《華嚴經》所說的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生到同居土同時也等於生到方便土跟實報土。為什麼?它那個地方沒有空間維次,不像其他的諸佛國土,其他諸佛國土確實有空間維次,不同空間維次你見不到,極樂世界沒有。所以我們即使是生到同居土,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,你可以看到觀音、勢至,你可以見到文殊、普賢,他們在哪裡?他們在實報土。實報土的這些大菩薩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也常常在一起,這個緣分難得!你常常跟他們親近,常常聽他們的教誨,進步就快,他不會退步,沒有退步的原因,只有向上提升。老師是諸佛如來,同學是諸大菩薩,你到哪裡去找這個修學環境?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,他壽命長,無量壽,你說這個緣多殊勝。沒有遇到是沒法子,遇到之後,你還留戀這個世間你就錯了,這個世間只要有一樁事情放不下,就把這一生的機緣空過了。所以我們要徹底放下,一絲毫留戀沒有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二集)  2010/7/7

 


 
 
我們住在這個世間,最重要的就是求往生,還沒走之前,身體還在此地,要學菩薩,盡量勸勸別人,佛度有緣人,你勸人,他肯相信、他肯發願,這個人得度了,你幫助他成佛了,你成就也幫助一個成就了。你幫助的人愈多愈好。大慈菩薩告訴我們,你能真正送兩個人往生,比你自己念佛就強;你要能勸十個、二十個,你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,要我們人間的話來說,一定嘉獎你,帶得愈多愈好。這是佛經上說的,一點都不假。除了自己念佛求生之外,盡量幫助別人、勸導別人,用什麼勸?要現身說法。走的時候不生病,預知時至,沒有痛苦,你這樣往生人家看到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二集)  2010/7/7




 

我早年在台北講經,有個老居士,年輕就學佛,那個時候我出來講經,大概三十多歲不到四十歲,這個老居士五十多歲,他看到經上講,念滿三十萬遍往生咒就能見到阿彌陀佛,他真幹,用了相當一段長的時間,念滿了三十萬遍。來給我說,他說:淨空法師,經上講的三十萬遍就能見到阿彌陀佛,我念滿三十萬遍為什麼還見不到?他就生起問題了。三十萬遍是怎麼個念法的,這一點那你得注意到。你看念佛、念咒、念經都是一個標準,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叫念佛。你念三十萬遍往生咒,念咒的時候還打妄想,念咒的時候還想著看看靈不靈,這就有問題了,把你念咒的功夫全破壞了。所以古人講,「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」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二集)  2010/7/7




 

古人講,「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」,為什麼?愈簡單愈容易攝心。經文很長,從頭到尾念一遍你能不起妄念嗎?真正不起妄念,這才叫功夫。這部經讀下來,當中有很多個雜念在裡面,把你的功德破壞了,不是完全沒有,大幅度的減弱了。所以咒,咒語比較短,容易攝心,但是最短的佛號,四個字,「阿彌陀佛」,希望這四個字裡頭不要夾雜,這比往生咒容易多了,往生咒那比念佛難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一定要求自己,早晚課也好,平常散念也要注意不夾雜,要注意這個。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把念佛放下,思考完之後再提起佛號,不能一面念佛一面想事情;一面念佛一面工作,那個工作不用頭腦的可以,不妨礙,需要用思考的那就妨礙念佛。這個不能不知道。絕對不是說法門有問題、經咒有問題,那個沒有問題,是我們自己錯用了心,問題發生在這個地方。這是講到持咒。實際上古人講得很好,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梵語,沒有翻譯出來,等於是咒一樣!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二集)  2010/7/7





我前兩天在印尼,有位同學問我,大概是有人欺騙他,騙了他不少錢,他要找律師起訴,要把錢要回來。他問我:我這樣做對不對?我一看他,他是個企業家,很有錢,我說那點錢在你身上算不了什麼,你用他用不都是一樣,何必要去計較?這才叫學佛。如果你真的是沒有錢被人家騙了,對你生活有點影響,我看你不像,你是大富長者,騙你個幾百萬不算什麼,算了,別追究了,你真的捨不掉,來生他還會還你。所以真正懂得業因果報,你的心就放下了。人在世間有沒有吃虧的?沒有,一個吃虧的沒有。有沒有佔便宜的?一個人都佔不到便宜。沒有佔便宜的,也沒有吃虧的,你這世佔了他的便宜,來生要還他,還得要加利息,哪裡會佔便宜!明白這個道理,你的心是定的,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,你會歡歡喜喜、快快樂樂。見到他的時候還問他最近好不好,騙的這些錢一句不提,沒事一樣,這是你有一點智慧了;看到生氣是你分別執著沒放下,這個境界在考驗你的功夫,你不及格,你還念念想著這個事情,不及格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二集)  2010/7/7


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一集)


古大德曾經說,這一句佛號,「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。我想這很多我們淨土宗的佛弟子都聽說過,這祖師說的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但是我們想想,有這麼大的力量嗎?我們看這句經文,這裡頭有門道,為什麼?那個念佛一聲怎麼念?一心不亂專持名號,就有這麼大的力量。我們今天念佛,這心妄念很多,夾雜著妄念,我們功力就被破壞了。如果念佛的時候,誠心誠意的念,一個妄念都沒有,力量真是像這個地方所說的「諸罪消滅」。為什麼?佛在經上常說,說了一個原理一個原則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們造作罪業是不善念頭生的,我們今天念一句佛號是善念,而且這句佛號是圓滿性德的流露,那什麼罪滅不掉?在以前,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念這句佛號力量就很薄弱。為什麼?我們對它打了很多疑問,懷疑它,懷疑也把你念佛的功德破壞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一集)  2010/7/6




 

 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就有道理,那個一聲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「都攝六根」,我們眼見色、耳聞聲,第六意識在六根往外頭跑,都攝是拉回來。怎麼拉?眼見色不動心,不起心不動念,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,那叫都攝六根。這個人還得了嗎?這人是聖人,他不是凡人,凡人怎麼能控制得住?心就是往外跑。所以我們今天用什麼心?散亂心念佛,我們要能一心念佛那還得了嗎?念佛是一樣的,用心不一樣,所以它效果不相同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我們學教學這麼多年了,對這個了解,不再懷疑,這個一心念佛功德真不得了。所以說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它相應,與誰相應?與自性相應,與性德相應。與性德相應就是跟阿彌陀佛相應,怎麼個相應法?跟阿彌陀佛同心、同德、同願、同行。能做到這四個同,你跟阿彌陀佛是一體,你說什麼樣的罪不滅?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一集)  2010/7/6


 

 
無量無邊無盡法門裡面,念佛是第一德。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真如自性的德號,它不是別的,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我們的自性。這個名號可以翻成中國的意思,不翻是為了尊重,翻出來是什麼意思?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「無量覺」。無量覺是自性,是性德,就是我們諺語所謂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就是這個意思,這個名號裡就是這個意思,自性才能夠真正稱得上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我們天天念這個,念茲在茲,念久了不知不覺就明心見性,你說這個功德利益多大,不知不覺就見性。到什麼時候見性?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就見性。我們今天念佛效果不大,那就是我們不是一心,雜心念佛,我們是亂心念佛,不是一心。問題出在這個地方,不是佛號不靈,是我們自己不會用心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一集)  2010/7/6




 
 
古德有句話說,「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」,有道理!為什麼念經不如念咒?經長,咒很短,短容易攝心;念咒不如念佛,咒也很長,這一句佛號就四個字,沒有比這個更短的,愈短愈容易攝心。你看佛教給我們淨念相繼,特別是臨命終時十念必生,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著,十個念頭,這十個念頭時間很短,一分鐘的時間足夠了,阿彌陀佛阿彌陀佛,一分鐘足夠了,這裡頭確實不會有一個雜念。你從這些方方面面細心去觀察、去體會,你才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特別給我們介紹,一生當中多次宣講這部經,真正是慈悲到極處,讓我們諸罪消滅,成就多善根福德因緣,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一集)  2010/7/6

 

 

沒有緣分接觸到聖賢教誨的人,他變得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損人利己,這些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言行決定不能怪他,他沒有過失。這個因素太複雜了,我們要是怪他們,這是不道德的行為。在佛法講,佛菩薩憐憫他們,不會責怪他們、不會責備他們,只有生憐憫心,為什麼?他造的這個業他將來要受果報,業因果報誰都逃不了。要幫助別人從哪?從自己開始,先把自己做好,你才能影響別人,自己沒有做好,勸別人,別人不會相信的。所以今天在這種社會,好事多磨,好人難做。好人真是處處都是障礙,做壞事有人幫忙、有人贊同,做好事障礙太多了。可是障礙多也得要做,堅定信心,活一天幹一天。為什麼人幹?為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就對了。做人這一輩子來世不要往下墮落,要往上提升,這就對了。清淨身心,親近佛菩薩,日常生活當中要把佛菩薩、聖賢人教導我們的都能夠落實,從生活上做到,從工作裡面做到,從處事待人接物裡頭做到,他力就冥加了,就會加持你。所以這不可思議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一集)  2010/7/6




 
 
釋迦佛一生沒有建一個道場,他老人家走的時候是在樹林裡面,不是在房子裡面。為什麼?他要建道場不困難,自己的俗家是帝王,建個道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嗎?同時他在教學期間,印度有十六個大國王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。釋迦牟尼佛教學也很活潑,他沒有固執,有些國王大臣他們有別墅、有花園,請佛帶著他們的弟子,這些人願意供養,佛也接受。像這部經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,這就是祇陀太子跟須達多長者(那是個大富長者)他們提供的場地,佛接受了。接受,像現在人所說的,佛接受使用權,不接受所有權,你說我這個東西要是送給佛,佛不要。佛可以在這裡住個幾年,在這裡教學幾年,然後他走了,物歸原主,還給你。為什麼?沒有爭執。只要有財產就會引導人起惡念,想佔有這些財產、想控制這些財產,那就造罪業了,佛怎麼可以讓別人造罪業?所以他一生不要財產,一無所有。住在哪裡?住在樹下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一生過這樣的生活,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,多自在!他給我們做的示範,最圓滿的典型,最好的榜樣。我們要這樣才能真正學到釋迦牟尼佛的東西,如果有了財產的話,學不到了,學歪了、學偏了,肯定造業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一集)  2010/7/6




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集)


《華嚴經》我們學過,善財童子,這是來表法的,給我們做一個一生成佛修行的榜樣,他一生成就的,證得究竟圓滿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。在老師會下開悟了,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悟後起修,悟了之後,起修是什麼?你雖然是悟了,你過去那些煩惱習氣知見還在,必須把這個東西統統除掉,你才能證果。這兩位菩薩,要是我們用簡單的話來說,文殊菩薩教你看破,普賢菩薩教你放下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文殊菩薩是慧解、理解,普賢菩薩是真幹。他開悟了,開悟之後,老師就是文殊菩薩,叫善財出去參學,這是五十三參,他成就了。五十三參是什麼?就是我們現在實際的社會,我們日常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就這些。五十三代表我們社會上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你統統接觸,好人也接觸,壞人也接觸,什麼人你都去接觸,那是什麼?歷事鍊心。你在這些人事物裡面去鍛鍊,你能不能關關通過?這是真實智慧。早年方老師給我介紹《華嚴經》,所以這個智慧是真智慧,是通過檢驗的,就是社會上各行各業全都接觸過,從帝王到販夫走卒,從品德高尚的,這是大學者,到目不識丁,造作惡業的,全接觸。接觸,鍊什麼?鍊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是鍊這個。鍊這個,成就什麼?我們這個經上講的,成就你的清淨平等覺。你不通過實際上這個實驗的話,你怎麼知道你心清淨平等覺?要通過,這個不容易,解悟容易,證悟不容易,關關通過。

他出去參學,第一個是出家人,吉祥雲比丘。吉祥雲比丘修什麼法門?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你看我們中國人常講「先入為主」,頭一個善知識,文殊菩薩給他介紹的,去參訪他。那我們就知道,老師肯定是修這個法門,老師是文殊師利。文殊師利從這個法門上成就的,他得意門生承傳老師的大法,肯定不是改變老師的法門。《四十華嚴》第三十九卷,真的,文殊跟普賢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吉祥雲比丘跟他說法,跟他講開示,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。二十一不是數字,二十一代表大圓滿,密宗代表大圓滿。因為華嚴宗的表法,它是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統統都有,所以它圓滿,所以方老師認為這是佛經哲學概論。所以這個二十一門,就把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統統收歸到淨土法門,全是念佛法門,沒有一法不是念佛法門。真的是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我們在《華嚴》上看到了,這個就是十玄門,不可思議。

  到末後一參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我們就明白了,一頭一尾是淨土,當中我們看出門道了。當中這個五十一參,你看他去訪問,有禮拜,就是禮敬諸佛,有讚歎、供養,有懺除業障。懺除業障在哪裡?聽善知識的開示,自己的疑慮消除了,那是業障。對這個善知識的感恩,最後戀德禮辭,那是什麼意思?我在這裡學,我很感謝你的指導,禮辭是什麼?我不學這個法門,還是學念佛法門。什麼法門都去參學,統統了解,還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感謝人家的教誨,戀德;禮辭,禮拜,辭,不學這個法門。你看還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一門深入,不礙普遍參學,不礙,不妨礙。成就自己圓滿的後得智,就是無所不知,雖無所不知,他心裡如如不動,還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所以在第五十三參普賢會上,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當然學習不容易,為什麼?得開悟了才能學,沒開悟不行。沒開悟的先學開悟,開悟之後真的要歷事鍊心,那怎麼?真起大用,這就講是妙用無方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七十集)  2010/6/27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九集)



我早年,那時候二十幾歲,學了佛,我就練習晚餐這一頓斷掉。我的方法是減食,一天減一點、一天減一點,大概兩個多月晚上東西斷掉了,是慢慢減就變成習慣。省很多事,省很多時間。我是三十一歲跟李老師,跟李炳南老居士,知道李老師日中一食,好像在台中住了一段時期之後,我就跟他學習,我把早餐這一頓也斷掉,不難。我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,我才告訴他,我說「老師,我已經一天吃一餐。」他說:多久了?「八個月了。」怎麼樣?「很正常。」桌子一拍,「永遠保持下去。」簡單的生活可以不求人,中國古人講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,我們生活簡單,需要量很少。可是我的一餐跟他一餐比,他吃得比我少,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,告訴我印光大師也是如此。你看《文鈔》裡面講,麵食的營養比米飯營養高,持午、日中一食最好是用麵食,這印光大師講的有道理!所以李老師日常生活都是麵食,非常簡單。都是在意念,你有這念頭,問題就出現。

  我出家之後受戒,受戒好像是一個月零三天在戒壇。很多同學要發心持午,受戒很累,課程很多,要操心勞力。我在受戒的時候完全開緣吃三餐,為什麼?需要體力來應付這個佛事,這三十三天的佛事,所以我不幹。我看他們初發心根本沒有基礎,吃了不到兩天就餓得不能動,要再吃東西,我說那又何必?我說我持了這麼久,我遇到這個事情我不幹,這是我的開緣。所以一切事情要看狀況,狀況許可,生活正常,我們過正常生活;生活不正常,那我們有變通的辦法,不要固執,固執就錯了。所以這世出世法都告訴我們,通權達變,在有變化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怎樣來處理。你身體、精神不好,你在這一個月當中密集的課程,你怎麼樣學習?學佛,老師常常告訴我們,學佛是學智慧,不是學迷惑。佛法講得很清楚,特別是大乘法,法無定法。我們讀這個真的是了解,你看第二段講的「法無定性」,心現識變,從緣而生,哪有定法?修行的目標這個不能不知道,目標是什麼?我們這個經題上說得清清楚楚,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是目標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九集)  2010/6/26

 


 

這是我們看古聖先賢、看佛說法,看祖師大德講經,你看人家那些註解很簡單,點到為止。可是在現在人不行,古人那種點到為止,我們看不懂,不知道他在說什麼,一定要囉嗦,一定要細說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沒有需要去講經?不需要講,經上記的就是佛講的,還用得著解釋嗎?所以聽眾一聽全明白。可見得這根性也是一代不如一代,什麼原因?社會是一代比一代複雜。這是現在人講進步,一代比一代進步,進步太快人頭腦都糊塗了。從前不進步的時候頭腦清醒,為什麼?他沒那麼多拉雜東西。現在你說頭腦裝多少?每天看電視、看網路、看報紙、看雜誌,你看那個頭腦多複雜。在過去社會裡頭全沒有,我們是鄉下人,生長在鄉村,鄉下人只知道什麼?真的,古人講的日出而作、日沒而息,問他什麼都不知道,他頭腦很單純,所以人很老實。讀書人講的話都相信,對讀書人非常尊重,學過聖賢之道,士農工商無形當中形成了階級。讀書人雖然物質環境很貧乏,你看窮秀才,但是很有地位,在社會上大家都對他非常尊重,聽他的。所有爭論,在以前沒有警察也沒有這些法官,農村裡面有爭執發生問題,怎麼樣?找個念書人評評理,他說了算,沒有人不服的,社會才能安定,天下太平。現在知識爆炸,天下大亂,我們細心去回顧,冷靜的觀察你全看到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九集)  2010/6/26


 

 
 
修無量殊勝之因,生生世世,任何一個成佛的不是一生成就的。惠能大師一生怎麼那麼輕而易舉,幾句話之下就能大徹大悟,就明心見性。什麼原因?過去生生世世修得多,這一世他成熟了。就像花果,我們在果園裡面看到果實熟了,長熟了你才去採它;沒熟的,沒熟再過幾天,等它熟了你才採它,都要通過時間,無量因緣。我們看到惠能,他成熟了不稀奇;我們還要通過多生多世,也會像惠能大師一樣出現。但是我們不要走那個彎路,那個真是彎路不是直路,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是直路,絕不走彎路。無論過去生中我們修的因是淺還是深,都不要去管它,碰到淨土抓住這個法門,就是抓住阿彌陀佛,最要緊。知道這些世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不是真的,你就不要再想它,不要再執著它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你就得大自在。丟掉了,別人用,好,東西總得有人用,他用我用不是一樣的嗎?何必一定要我執著?你的心量就拓開了。如果這些理事你不搞清楚、不搞明白,很不容易放下;清楚、明白了,放下太簡單!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九集)  2010/6/26

  
 

 
 
現在我們曉得,最要緊的沒有別的,救地球重要,往生比救地球還重要。應該是什麼?把往生擺在第一,救地球擺在第二,對了。救度一切苦難眾生,我們自己救不了自己,還能救人嗎?自己怎麼救自己?只要心裡有阿彌陀佛,口裡有阿彌陀佛,口不重要,心最重要,真有阿彌陀佛就救了,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。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放下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做到隨緣妙用。隨緣妙用是什麼?隨緣不變,能隨一切眾生緣。不變的是什麼?阿彌陀佛,如如不動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其他東西裝不進去,這叫隨緣妙用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六十九集)  2010/6/26